第两百二十九章 自己数数看你卖了多少钱
商议完毕,众人自然是各自散去。不过并不同路的黄子澄和李景隆竟然一同出了齐府,还是让徐钦想到了些什么。
在徐钦的记忆中,历史上李景隆之所以能够取代耿炳文担任南军主帅之职,就正是因为黄子澄的举荐,而后来李景隆“越胜兵越少,越赢越往南”的奇葩经历中,这位黄寺卿的功劳也不小。
至于当时黄子澄是出于怎样的考量,徐钦当然是不知道的,不过对于目前他直接面对的这个情况,他心里还是有些谱。李景隆突然从一个武勋头面人物,和以经典派文官为核心的太孙党搭上线,而且还突然就进入了决策层,这种情况可以说是极度反常的。
而且现在又自己这个和朱允炆“关系更亲密”,地位隐隐也更强一些的新生代武勋代表坐镇,在情况并不紧急的时候,以朱允炆对武勋的天然排斥,他是没有动力去主动拉李景隆入伙的。
那即使是朱元璋希望用李景隆来稍微平衡一下,太孙党中自己武勋一家独大的局面,在不可能直接下行政命令的情况下,李景隆也不可能突然就得到皇太孙集团这么高程度的接受。
那唯一的解释就是有集团核心人物给他做了担保!而且这个人在集团内的份量极重。这样一来如果担保人愿意下重注的话,包括朱允炆在内的其他人顺水推一下舟才有可能。
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担保人必定就是黄子澄了!
以黄寺卿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和自己的斗争中,他连番吃亏。由于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对朱允炆的特殊意义,以至于朱允炆根本就不支持他,甚至已经对他有些小想法了,导致其在未来新一届领导班子里的地位岌岌可危。
在这种不利的局面下,引入一个新的武将进入朱允炆领衔的新一届核心领导团队,打破徐钦对这个领域的垄断局面,无疑是一步好棋。
这样一来,咋一看增强了武将集团在未来的朝堂整体话语权,但相比于未来徐家一家独大的局面,形成这种二虎相争的格局反而会削弱徐家的话语权,防止其一手遮天,朱允炆也不必凡是对徐钦言听计从、礼遇有加了。
就算这人的实力依旧比不上徐钦,但后面有自己这帮文臣支持,反而是占有一定优势的。至于捧杀这种想法,黄寺卿是绝对没有考虑过的,毕竟万一徐家做大,首先收拾了自己怎么办?
而对于李景隆而言,也没有其他更多的路可选了。在这种封建集权统治环境下,就算是贵为国公,也依然要紧随皇帝的步调。最简单、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在大明开国六国公中,李善长身死族灭不提,其他五家际遇也是有天渊之别。
冯胜仅仅是因为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本人即被赐死,一家人虽未受更多牵连,但此时以是升斗小民。邓、常两家虽然还依旧顶着一个国公的名号,可也是连一个上朝的机会都没有了,更别说是参与国政,实际上怕是连朝中的三四品小官都不如。
剩下的权势依旧的仅有魏国公徐家、曹国公李家,可两家的现状和潜力都不可同日而语。目前徐辉祖是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执掌三军虎符,稳居武班之首,论资历论、论水平、论恩宠,李景隆心里非常清楚,自己是决计赶不上的。
更别说徐家老三现在已经升任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已经成为了自己的副手;徐家第三代,徐钦更是年纪轻轻就执掌锦衣卫,并且深得圣宠,更娶了储君的亲妹妹,未来前途简直稳如狗。而回头看看自己家的那帮人,全踏马的是废物!这要怎么玩?
并且徐李两家表面和气,但曹国公心里可是憋着一口气的,凭什么徐家就一定要一直骑在李家头上?而且两家共同的出身和职权,也导致李景隆不可能直接投向徐家,一来面子上过不去,二来徐家绝对有本事把自己这点儿权势给统统收走,完全架空自己。
可和黄子澄合作就不同了。黄子澄极其党羽都是读书读傻了的废柴,即使是他们再受到储君,或者说未来皇帝的信任,也不可能遇到事情自己操刀子上阵杀敌。要想插手军事就必须经过自己,那自己的权势就可以保全。甚至李景隆也隐约知道一些黄子澄和徐钦之见的龌蹉,这次黄子澄主动招揽、主动将自己拉进未来核心领导班子,更是让他彻底明白,文臣集团和徐家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
机会来临,就一定要把握住!只要自己稍微聪明一点儿,不直接和徐家爆发严重冲突,那么自己既可以得到文臣集团的好处,又不至于成为炮灰,岂非两全其美?
于是这二人各怀鬼胎地开始了“愉快”的合作。
不过对于徐钦而言,这些都是浮云了。且不说这位曹国公的本事他心里早已一清二楚,若是没有靖难中开城投降这份功劳,他的辉煌事迹早就够除爵的了。
而且历史上朱棣靖难成功之后,竭力捧他也是为了安抚开国功臣集团的人心。毕竟徐家虽然尊荣盛极,一门两国公,可徐辉祖不识相,只能顶着一个国公的名号被圈禁,而徐增寿又已经死了,只剩下一个年纪不大又没什么名望的儿子徐景昌继承爵位,显然短期内也是扶不起的。所以除了李景隆还真找不到可堪树立为标榜的人物,这才有加封太子太师、柱国,位列群臣之首的殊荣。
可现在不一样了,如果他们的一号计划成功,那根本就没他李景隆什么事,能保住他爹留下来的爵位就不错了。
甚至徐钦现在还案子窃喜,李景隆加入储君集团的事情,肯定是瞒不过朱元璋的,这样一来,不管是老辣的朱元璋,还是稚嫩的朱允炆,如果对他们徐家进一步坐大有忧虑的话,这份疑虑自然是会消退不少。
而且他李景隆贵为曹国公兼掌左军都督府,以后朱允炆有什么需要武将帮忙的事情,也自然不会全部落到自己头上,少了很多麻烦。
当然了,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该如何帮朱棣解决眼前的困难。虽然自己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朱允炆集团的远程调查能力,但在他们已经起疑的情况下,想要彻底掩盖事实,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说相隔千里,但若真是发生了大事,当地地方官之类的肯定也是知道一些风声的,他们很多也是文官集团的成员,说不定还和应天有联系,只是传递消息的效率比较慢而已。
况且此事说小不小,却也还未到最关键的时刻,保存自己远比掩盖这件事本身更为重要。
“夫君可是在想如何处理此事?”
夫妻二人上车之后,朱雨宁见他眉头紧锁,很容易就猜到了他心中所想。
“此事确实麻烦。想必是北边安置牧民之事出了乱子,可此计乃是我向圣上建言,再交由执行的,若是事情闹大了,为夫难免不受牵连。”徐钦虽没有直接说是要帮朱棣开脱,但话里话外的意思,朱雨宁很容易就能理解到。
“夫君着相了!此事在皇祖父赐婚之时便向妾身提起过,根据当时皇祖父提起此事的表现,以及皇祖父在政务方面的作风而言,当是早做好了伏尸百万的准备,这几百几千的死伤有算得上什么?”
正所谓旁观者清,朱雨宁一下子就点到了朱棣和徐钦都没有想到的点。作为一项可以说是有中国特色的“种族灭绝”计划,虽然相比于那些野蛮人的直接杀光高级了不少,但战争和冲突依然是不可避免的,更是在朱元璋的原本预想之中的事情,有什么可隐瞒的?
朱棣错误地走上了一条过分追求完美主义的错误道路,顺带也把徐钦的思维给带沟里了,经朱雨宁一提醒,徐钦才恍然大悟。官军死了百来个,可朱棣既然有自信能将此事压下来,那自然事态是得到了控制的。
不过现在唯一的麻烦是朱棣已经将“伪造的记录”交到兵部了,这个谎大致上要圆起来才行。不过单纯要在面子上圆谎,倒并非难事,只要皇帝陛下支持,就算真是指鹿为马了又有谁能怎样呢?
“雨宁真乃为夫之月英也!”徐钦兴奋之下,也是为了报答她为了自己“大义灭亲”的举动,以迅雷之势在她的俏脸上吻了一记,并且真心实意地夸奖道。
“要死啦!还有,你竟敢说本郡主容貌丑陋?!”说着抬手便掐住他腰间软肉用力一拧,让徐大少发出了意义不明的惨叫声。
既然拟定了大致的策略,徐钦便马上行动起来。他首先写出一封加密书信,直接通过锦衣卫的“信息高速通道”传递到北平。
此时的北平通信站站长已经被徐钦换成了朱棣推荐的绝对可靠的人。但他还是并未绝对放心,不但日常的来往依旧坚持直接派家将采用普通方式进行,而且即使是在关键时刻,要追求沟通效率时,也是采用加密通信。
加密的方式很简单,不过是普通的数字密码本,信件本身只有一串数字。虽说这种加密方式并不高明,但在只有徐钦和朱棣二人才知道事先约定的具体密码本的情况下,其安全性极高。
徐钦用这个渠道,将朱棣试图掩盖暴乱的事情已经暴露,现在必须尽快将实情密奏朱元璋,将其拉入伙的消息传了过去。仅仅第三天,徐钦也接到了朱棣同样的密码回信:八百里加急已出。
确定了朱棣已经反应过来,徐钦马上就放心了。至于细节方面的东西,因为本身就不是适宜公开大力宣传的东西,也不用担心太多。只要自己在齐黄等人面前稍稍拖延几天,等朱棣的密奏先到朱元璋手上,那他们搬起这块石头就只能砸自己的脚了。
果不其然,在接到回信之后的第三天,朱棣派出的加急特使,以及锦衣卫北平方面的人就在同一天先后回到了应天。
未免惹人生疑,燕王特使并未和徐钦打任何交道,只是朱棣这人也够鬼的,他给了特使两份公文,一份是八百里加急,一份是普通文书奏本,特使用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从北平赶到长江北岸,然后直接换了普通文书,装成个把月之前就从北平出发了的样子。
照理来说,这种事情肯定逃不过皇帝的耳目,可现在皇帝最强力的耳目锦衣卫之中,负责筛选、汇报的人就是徐钦,他只要稍微小手一抖,这份本就极其细微的事情自然就被毫无疑问地扫进了文案垃圾堆,随后很快就彻底淹没在了海量的情报数据之中。
而徐钦在拿到了锦衣卫带回来的事件调查报告之后,很快也就彻底搞清楚了事情的始末。
洪武二十七年年末,朱棣趁着突袭东部蒙古部试图南下劫掠大军大胜而归的威势,在加上利用当年冬季严重白灾的机会,威逼利诱兀良哈三卫接受了部分内迁、转牧为农的建议。
这三卫,虽说较草原深处的绝大多数部落要驯服得多,也接受了帝国朝廷的正式册封。朝廷名义上将之称之为“卫”,但实际上他们仍是完全独立的游牧部落。就连名义上的在有战事的时候出兵从征,也是完全看心情的。
三卫共计有包括老幼妇孺在内约十万人,此次内迁人数则近六万,虽说其中大部分是老幼,但此举无疑还是断了三部的根。内迁之后,这五万多人被打散就近安置在长城内侧的八个县、卫,平均下来一个处安置约七千人。由于之前靖边策略的影响,此时这些地方每个县、卫人口不多,约在两三万户左右,但加入了这批蒙人之后,汉人无疑还是在人数上占据优势的,加上先进的农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带动,不需十年,这批人就会完全被同化,哪怕他们的父兄依然在放牧,哪怕朝廷并不禁止他们往来,他们也绝对回不去了。
只是这刚刚开始执行,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并不完善,一下子弄这么多人进来,确实难免有麻烦。
去年秋季,有部分转牧为农的蒙人因为收成不好,故而颇有怨言。本来这也没什么,反正朝廷不但不收他们的税,还提供借与工具、种子,免费派人指导开荒种地等各种便利条件,甚至还对他们进行基本生活保障。
可架不住无论汉蒙,中间都有一些人是属于败类之流。有些人见他们初来乍到肆意行骗;也有人好逸恶劳不思进取,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原因,终于在第二年秋收之前发生了意料之中的两族冲突。然后朱棣当然是直接派出属军,进行了果断的弹压,及时控制了事态,并未造成严重后果。
不过此事还是共计约造成了汉蒙两边各自上百人的伤亡,所幸朱棣聪明,让军队用没开刃的兵器进行弹压,实际上在平乱过程中,百姓的死伤并不比军队多多少。随后又抓捕了一批有确实的犯罪行为的人进行了严惩。
掌握了基本情况之后,徐钦迅速对情报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分类,然后等朱元璋拿到朱棣的密奏之后,肯定会找自己核实,那么自己自然也就能掌握朱棣的上奏情况。到时候再视情况给这群太孙党准备一个大坑。
(https://www.lw00.cc/741/741215/403841746.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cc。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