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3章:心传
横渠四句,过于宏大。
虽说当时有卓子房等人大受震撼,但仍有无数人对名不见经传的梁萧的志向报以怀疑,认为他只是夸夸其谈。
直到如今,他们深刻体会到,原来梁萧最当得起这四句!
但横渠四句属于过去言论,他们作为太学革新后的太学生,更希望梁萧也给他们留点教诲,这是一种满足感。
梁萧略加思索,叹道:“其实,我想说的话和该说的话,都在书里。”
在众人疑惑的注视下,梁萧当众命人铺设宣纸,挥毫泼墨,写下一句。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梁萧这才解释。
“人心变化莫测,道心中正入微。我们要真诚地保持惟精惟一之道,不轻易变换自己的理想与目标,使人心与道心和合,执中而行。”
“这十六字心传,出自《尚书·大禹谟》,源于尧舜禹禅让之事,当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正是古今文明之火种。我辈读书人,不可缺失中正。”
众人恍然大悟,无不震撼,回过神来,纷纷向梁萧鞠躬致谢。
“我等铭记一世!”
卓子房喟然长叹:“梁萧说得对,横渠四句已经足够为天下读书人指明方向,但那是志向,而这十六字心传,则是注重修身中正,堪称绝配!”
众人叹服。
卓子房却是感慨良多。
当年梁萧当着他的面,抨击大乾国的“科举”流于形式,他甚至因此感到失望,认为这只是他不肯读四书五经的借口。
后来梁萧的所作所为,又让他认为,他只是潇洒不羁而已,实则胸怀韬略。
而今,他更是深刻明白,原来梁萧并不是看不上四书五经,恰恰相反,对其中有益的内容,他理解得比一般人更加透彻!
张扬等人也不禁感到惭愧:“我等如今终于认识此句之精妙……”
梁萧解释道:“教育的意义,不在于让人牢记内容和教条。而是,即使将来忘记这些所学内容,自己往后的所作所为,也已经深受教育影响。诸位大人为国为民,同心同德,有目共睹,完美践行了这十六字心传。”
众人更是茅塞顿开,佩服得五体投地。
就连卓子房也是抚须大笑:“说得好!即使忘记一切所学的东西之后,所剩下的东西依然在践行昔日所学,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卓子房当即命人将这十六字装裱起来,将来雕刻石碑。
趁着太学生在此集会,梁萧又当众宣布:“朝廷决定,未来将在各地增设学校,与私塾相似,但规模更大,校长职务关键,地位等同于九品官。各地原有私塾,并入学校,教师等人收入只增不减,以作鼓励。”
话音刚落,全场一阵欢呼雀跃。
这就意味着,他们将来也有机会去各地任教,甚至有机会当校长!
并不是所有读书人都向往官场,有些读书人只想治学、教育。
梁萧也终于如释重负。
他和卓子房已经不需要在各地遴选人才,因为那些世家门阀已经销声匿迹。
只要确保能有越来越多百姓接受教育,再完善科举制,慢慢革除科举弊端,皇权牢牢掌控军权,世家门阀就没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梁萧太学宣讲之事,传遍京城,百姓大受感动,越来越多的百姓纷纷购买书籍,回去教育子女。
虽说如今大乾掀起尚武之风,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一直深入人心。
各地增设学校,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有机会任职。
就算将来自家孩子不能当官,当个教师养家糊口也没问题。
再不济,起码孩子也认字了,比自己这一辈更懂事、更聪慧,子子孙孙慢慢努力,就有阶级跃升的机会!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当兵没有了吸引力。
当兵有伤亡的风险,但也有机会建功立业,升级更快。
而且当兵杀敌,更容易得到封赏。
北境将士追随梁萧大破蛮荒,斩首五十几万,这些将士里面,哪怕是封赏最少的人,也足够自己家庭几年吃穿不愁!
不算梁萧这群高阶将官,单论士兵,有的士兵奋勇杀敌,一路升到校尉、牙门将军,封赏超过百两,放在家乡已经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
就算全民普及教育,有大才的人终究还是占少数,绝大多数人一辈子平平凡凡但也安稳。
大乾国并没有因为推广教育,而继续奉行崇文抑武的政策。
回到吏部,梁萧提醒卓子房:“大梁国的三皇子即将来京城做客,应该派人去通知聂远,让他来确认此人是否就是回春教头目。”
因为这种事过于耸人听闻,梁萧并没有告诉秦风,毕竟没有真实的指认,只靠画像,就只能是捕风捉影。
卓子房神情凝重,立即派人去燕州通知聂远。
如果回春教真的渗透到大梁,大乾国就需要考虑,派遣足量的影卫保护梁萧一行人。
“大梁天子究竟意欲何为,老夫从去年思考到今年,都想不通。”卓子房叹道。
大梁天子慕承已经许诺,大乾国可以派遣一万军队随行,但前提是萧清承诺,军队不在大梁攻城略地,甚至劫掠百姓,只负责保护梁萧。
慕承为了梁萧出使大梁所做的一切努力,在世人看来,荒诞且不可理喻,甚至与他往日的明君形象完全不符。
这可是以整个国家为赌注,迎接一个不确定因素。
但慕承始终坚持,还让所有官员签下承诺书,保证绝不谋害梁萧,万一梁萧身死,随他一起向大乾投降。
梁萧沉默片刻,笑道:“那一定是有惊世骇俗的秘密,至少他把表面工夫做足了,绝无可能害我。害我,是可以给大乾国打击,但对大梁国的打击却是毁灭性的。”
见梁萧表态,卓子房也彻底放心:“咱们好好准备准备,六月出行,大概八月能到江南,渡过恒江,就是大梁。”
梁萧笑道:“卓令君,不妨和我说说,我爹当年在大梁国干过什么好事,我怀疑大梁天子给我的北王印绶,与我爹也有什么联系。”
另一边,大梁国因为七位皇子渡江北上,前往大乾京城,各大世家深感不悦。
但另一件事,同样挑动着大梁君臣的神经。
“陛下,大乾国在梁萧的提议下,各地开始大量囤积谷子,而不是全部囤米,此举古怪!”
(https://www.lw00.cc/3385/3385801/17871072.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cc。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