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整个过程中,脱粒之后的麦秸会被百姓们晒干并且扎捆起来留着当柴火,烧完以后的麦秸灰也会被收集起来,等秋后再洒到地里当肥料。
麦粒脱下来的外壳就是麦糠,这玩意儿最好的用途是当成喂鸡或者喂猪、喂牛马的饲料,但是在收成不好的时候,麦糠会和麦麸一块儿掺进面粉里,成为百姓口粮的一部分。
为了活命,中原堂口的百姓们已经把麦子全身上下所有可以压榨的地方都榨得一干二净。
身穿七品官袍,站在县衙门口的台阶上望着这一切的杨少峰杨大知县脸色阴沉,碌碡碾过麦子时发出的嘁嘁喳喳的声音更是惹得杨大知县心烦意乱。
谁能想到,甲一闾三十户百姓,将近四十亩的麦地,收回来的麦子竟然连县衙前的空地都没铺满?
等刘二狗赶着牛,拉着碌碡把所有的麦子都反复碾压脱粒,甲一闾的百姓们又蜂拥而上,把各自家里的麦秸反复敲打,用手把残留的麦粒全部摘下来,又把麦粒全部拢好,把麦秸全部堆到远处的空地上。
跛五带着三五个衙役,用县衙库房里翻出来的秤挨堆进行称重。
“一百二十斤!”
“九十五斤!”
“一百三十斤!”
“……”
随着跛五将一堆堆麦粒全部称完并报出重量,杨少峰杨大知县的脸色顿时变得更加阴沉。
按照杨少峰在穿越之前看小说得出的经验来看,一亩麦子就算没有个三五百斤的产量,起码也得有二百来斤。
而眼前的称重结果却实打实的戳破了杨少峰杨大知县的幻想——在带壳并且没有经过长时间晒干脱水的前提下,平均亩产居然连一百五十斤都不到!
入他娘的,甲一闾三十户人家,一百二十三个百姓,就靠这么点儿的麦子撑到秋后?
要是收后的豆子收成好也就算了,要是秋后的豆子收成也不好,那宁阳县的百姓又该靠什么活下去?
……
正当杨少峰杨大知县正在为了宁阳县的麦子收成而头疼时,兖州府通往宁阳县的大路上却有一个由几十辆马车组成的车队正往宁阳县而来。
离着县城还有小半天路程时,为首的詹事府通事舍人王琼便勒住马缰,抬手让车队停下后翻身下马,吩咐道:“尔等且在此歇息一番,本官要先到宁阳县看一看。”
车队依令停下,王琼将官袍换下,穿了一件青色儒衫扮做读书人,又让人从车队当中牵了头驴过来,然后带着书僮绕路往宁阳县城西而去。
表面上,王琼是奉大明当朝太子、常务副皇帝朱标之命来给杨少峰杨大知县送些赏赐,实际上却是奉朱重八朱皇帝之命来观察宁阳县的虚实,重点是弄清楚杨少峰这个知县大老爷的底细。
比如官声,比如为人,比如对待百姓究竟如何。
既然要打探虚实,王琼自然就不可能走大路,更不可能走正对大路的南门。
王琼选择的是绕路,从东疏向北,走宁阳县的西门,然后悄悄的进城,先打探打探情况,等到把宁阳县的情况打听的差不多了再返回去跟车队汇合,然后正大光明的从南门进城。
只是刚刚过了东疏没多远,王琼就再一次勒住缰绳,先是一脸懵逼的看了看路边的一处田地,接着又接了看身边的书僮:“这些衙役,是在帮着百姓们干活?”
(https://www.lw00.cc/3325/3325600/19061190.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cc。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