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江南走私集团!
朱祐樘见刘大夏这么配合地交出安南故牍,心里也有些意外。
“行了,你们两个回去操办此事吧。”
做出任命安排之后,朱祐樘便让徐溥和刘大夏退下了。
“微臣告退!”
也幸好这两位尚书,在东厂大狱里没受什么刑罚,现在回去就能马上干活,也不需要时间养伤什么的。
等到两位尚书离开后,朱祐樘才看向刘瑾。
“刘瑾。”
“奴才在。”
刘瑾小心翼翼地走上前两步,心中有些忐忑。
朱祐樘从将徐溥和刘大夏下狱,再到将他们放出来,前后不过数天而已。
东厂针对户兵两部官员的清查,也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刘瑾有些害怕朱祐樘责怪他办事不利。
但好在,朱祐樘并没有追究他责任的想法。
“让东厂的番子都停手吧,不要再查兵部和户部的官员了。”
“现在朝廷与安南的战事最要紧,先让他们专心为朕办事。”
“勾结边将之事,事后再查。”
刘瑾心里松了口气,连忙拱手领命:“是,陛下。”
朱祐樘挥了挥手,刘瑾行过礼后,便悄悄离开了弘德殿。
朱祐樘看着桌上的奏折,叹了口气,揉了揉太阳穴。
安南的战事,起得有些古怪,难保后面没有什么猫腻。
但这都无所谓,安南朱祐樘是一定要收回来的,此举倒还给了朱祐樘一个出兵的借口。
宣德年间,大明一直在弃地。
洪熙元年,交趾黎利叛乱,朱瞻基在宣德元年命成山侯王通领兵十万,意图一举平定交趾叛乱。
但明军却在交趾屡战屡败,朱瞻基后续又派了七八万大军,结果全军覆灭。
随后在杨士奇和杨荣的强烈建议下,朱瞻基不得不同意了交趾独立的请求,捏着鼻子册封了黎利为安南国王。
仅仅时隔二十年,明军在安南能从大胜变大败,杨士奇脱不了干系。
除了南边的安南,大明还在辽东地区遭受了一次惨烈的大败,大大削弱了大明对关外的控制权。
就这,还被内阁三杨吹成仁宣之治。
有一件小事,可以看出朱高炽和朱瞻基这两人,和内阁三杨的关系。
洪熙元年,朱高炽刚一登基,内阁三杨就把京城从京师改为了行在。
京师是首都的意思,行在的意思是皇帝的行宫,内阁把京城改为行在,那首都在哪里?
答案不言而喻。
而京城行在这一名称,一叫就是十六年,从洪熙元年一直叫到了正统六年,叫了整整一个仁宣之治。
京城这个京师的地位,是永乐十九年,朱棣亲自定下来的。
朱棣刚刚驾崩,内阁三杨就迫不及待地将京城改为行在,这就是赤裸裸地在朱棣的坟上拉屎!
就这样,朱高炽和朱瞻基还都忍了下来。
但朱瞻基还是咬死了牙关,坚决不迁都。
直到朱祁镇掌权之后,才在正统六年,重新把京城从行在,改回了京师。
从正统六年之后,京城才是大明的正式都城。
正统六年,朱祁镇才十四岁,但他已经开始掌控朝堂了。
除了正式定京城为京师之外,麓川之战,也就是在这一年开打的。
朱祁镇直接绕过了杨士奇控制的兵部,抽调滇州,黔州,蜀州,湘州的军队,从正统六年打到了十四年。
结果就是诸夷震怖,明朝控制下的缅泰等地区,消停了一百五十多年。
同年,朱祁镇还派了太监洪保下了一次南洋,为接下来去西洋做准备。
朱祁镇在一年的时间里,正式定大明国都,发兵征讨诸夷,派太监出海下南洋,干了三件令江南文官集团震怒不已的事。
这三件事,可谓是江南文官集团的逆鳞之所在。
而朱祁镇十四岁,就把江南文官集团这些逆鳞都拔光了。
朱祁镇和内阁的交恶,从正统六年便开始了。
同时,也为正统十四年的土木堡之变,埋下了伏笔。
……
徐溥和刘大夏离开了皇宫后,便一起回到了徐溥的家宅。
此时,京城里数得上号的高官们,都知道了徐溥和刘大夏平安出狱的消息。
所以此刻徐溥的家里,已经有不少官员登门,等候徐溥归来,亲自向他道贺。
其中最显眼的,就是东阁大学士谢迁,和兵部左侍郎于慎。
徐溥和刘大夏对前来道贺的官员们,一通寒暄之后,便送他们出了徐宅。
随后,徐溥才带着寥寥几人,来到了自己的书房。
此刻,徐溥书房里坐着的,全部都是江南人士。
徐溥,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内阁首辅兼户部尚书。
谢迁,浙州绍兴府余姚县人,东阁大学士。
于慎,浙州杭州府钱塘县人,兵部左侍郎。
刘大夏,祖籍为湖广华容县人,但他出生并成长于赣州九江府瑞昌县,兵部尚书。
值得一提的是,刘大夏的夫人,是三杨之一杨溥一族的族女。
除此之外,房间里还有其他数名江南籍贯的文官,个个位高权重,在朝堂上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
谢迁神色激动:“幸不辱命,两位大人还是平安回来了。”
徐溥笑了笑,眉间却有淡淡忧色:“也不知道这么早就动用安南的关系,会不会留下祸根。”
谢迁也有些感慨:“张鹏跟我说这件事的时候,我也吓了一跳。”
“但除此之外,实在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刘大夏感慨道:“这次为了救我和徐首辅,大家真是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啊。”
于慎露出一个微笑:“刘尚书数年前还在兵部任郎中时,可是帮了大家一个天大的忙,大家都记在心里呢。”
刘大夏也笑道:“一点小事罢了,不足挂齿。”
“这可不是小事,若是让先帝拿到郑和的航海图,那咱们大家的生意,可就危险了。”
“刘尚书,此事就不必再谦虚了。”
刘大夏微笑不语。
徐溥突然看向刘大夏:“刘尚书,那这次你把安南故牍交给陛下,会不会影响我们在安南数十年的耕耘?”
“当年杨士奇大人为了大家航道的安全,可是花了不少力气,才让安南脱离了大明的掌控。”
这句话,若是流传出去,必定震惊整个大明。
大明的首辅,大名鼎鼎的三杨之一,竟然一手主导了安南的独立?!
这话说出去,任谁都不敢相信!
但却被徐溥随意地说了出来,在场众人也是一副习以为常的模样,没有丝毫的惊讶。
要理解这件事,那就得先了解江南走私集团,和安南的地理位置。
江南走私集团,构成非常复杂,里面的利益倾轧十分繁多,要彻底理解,十分不易。
而简单来说,就是在江南区域,通过走私这条利益链,而联系起来的一群人。
这群人中,以江南籍贯人士为主,包含了官员,勋贵,地主,士绅……等等人员。
江南文官集团,就是江南走私集团在朝廷里的利益代言人。
江南籍贯,包含南直隶,浙州和赣州。
南直隶和浙州好理解,但为什么会有赣州这个地方呢?
因为明朝对外走私,主要产品就是瓷器,丝绸和茶叶。
南直隶和浙州盛产丝绸和茶叶,而赣州景德镇的瓷器,天下闻名。
所以赣州人士在江南走私集团里,不仅拥有着一席之地,反而还占据着主导地位。
而杨士奇,赣州吉安府泰和县人,生于赣州袁州府宜春县,长于赣州九江府德安县,是个地地道道的赣州人!
安南这个地理位置,处于明朝大陆与中南半岛的连接处,可以允当明朝经略西洋的跳板,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当年朱棣郡县安南,实际目的,是为了配合郑和下西洋的战略。
明朝在中南半岛的军事存在,与郑和船队遥相呼应,从陆路和海路共同巩固西洋朝贡体系。
郡县安南后,明朝可以更容易地控制中南半岛,近可制占城、暹罗、真腊诸国,远可控满刺加及半岛附近的苏门答刺、旧港、瓜哇、泞泥等国。
同时,也就牢牢掌控了西洋与南洋的航线。
无论是谁的船舰从西洋和南洋上过,都毫无遮挡地暴露在大明的眼皮底下。
朱棣在郡县安南之后,曾经说过:安南黎贼悉己就擒,南海之地廓然肃洁。
也就是说,从朱棣开始,大明就已经开始重视南海之地,并且完全掌控了南海的全部航线。
直到宣德二年,安南黎利叛乱,在杨士奇一手促成下,安南再次脱离了大明的掌控。
而此时,距离朱棣驾崩,还不到三年。
大明失去了安南,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西洋。
此后西洋和南洋上航行了哪些船舰,大明一概不知。
而这,也就是杨士奇的目的。
独立安南,不是为了安南,而是为了让西洋的航线,脱离大明的掌控。
而这也是为什么刘大夏在藏郑和航海图时,要把安南故牍一起藏起来的原因。
安南和西洋航线,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朱祐樘这次只是索要安南故牍,没有提到郑和航海图。
刘大夏判断朱祐樘,不会碰下西洋这件事。
而只要皇帝不提什么下西洋,那什么事都是可以好商量的。
所以刘大夏这次,才会答应的这么痛快。
(https://www.lw00.cc/3246/3246020/17472049.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cc。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