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大唐败家子小说名字 > 第417章

第417章




李世民大气地道:“此事,朕做主啦,就这么定了。”

长孙无忌心里倒是松了口气,反正这是陛下你做主的,到时候出了事,可怪不到我的头上。

房玄龄也松了口气,反正是陛下做主的,若是家里的母老虎要发威,那也是怪不到我的头上。

于是三人奉茶,李世民随即道:“朕这些年,愈发觉得人才的紧要,思来想去,最紧要的还是招揽人才,陈正泰此前上了一道奏疏,说是科举需改一改,要从各地择才,进行统一的考试,所有的考试也需统一,而不能又是明经,又是进士,又是秀才,朕思来,是这个道理,因而,房卿就拿出一个章程来吧。”

房玄龄心里知道陛下的意思,这科举现在要改,本质是延续了扬州新政的想法。

也就是说,扬州新政之后,对于世族的态度,已开始有了改变。

那么,怎么能容得下像从前一般,让世族的子弟想为官就为官呢?

可想要压住世族,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统一的考试,通过科举招揽更多的人才。

当然,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引发世族的抱怨,不过抱怨的声音应该不会太多。

因为以往是人才几乎是世族进行举荐,或者科举的名额,由他们推荐。

可未来,即便未来朝廷更侧重于科举取仕,可这天下识文断字之人,不还是这些世族子弟吗?不过是游戏规则改变了而已,其他的并没有变化。

房玄龄自是领命,便道:“臣遵旨。”

李世民看他一眼,极认真地道:“只有侧重科举,才可巩固国本,卿不可小视。”

只这轻描淡写的一句,房玄龄便心领神会了。

陛下将科举和国本居然联系起来,这……就说明,这科举在陛下心里的份量,再不是像从前一般了。

他颔首,心里已开始谋划起来。

二人告退,李世民依旧还在喝茶,他在等着房玄龄将章程送来,说是让房玄龄拟定章程,不如说是试探一下百官们的态度,毕竟房玄龄是宰相,一旦要拟定章程,势必要与各部的大臣商议。

经过这些商议,大抵就可将百官们内心的想法折射出来。

此时,张千碎步进来道:“陛下,陈詹事求见。”

李世民脸色缓和了一些,笑道:“叫来吧。”

陈正泰兴冲冲地入殿,朝李世民行了个礼,便道:“恩师气色较之往日,又好了不少,远远观之,可谓英姿勃发……”

李世民笑道:“你少说这个,无事不登三宝殿吧。”

陈正泰哈哈一笑:“事倒是有事,不过都是一些小事,主要还是来探望恩师,这一日不见恩师,便觉得度日如年一般。”

李世民的心情很好,让他坐下,又让张千斟茶。

师徒二人吃着陈正泰家里送来的茶叶,陈正泰咳嗽一声道:“学生其实此来除了看望恩师,有一事也是想让陛下同意。太子这一次监国,听说十分顺利,满朝公卿都说太子稳妥。”

李世民则是在心里冷哼一声,什么顺利,至于稳妥,更谈不上了,你陈正泰是真傻还是假傻啊。

其实百官们确实表示了对太子的认可,不过人家是读书人,读书人说话是拐着弯的,表面上是赞许,里头加一个字,少一个字,意义可能就不同了。

所以,话语里夹带着枪棒的人可是不少,只是有心人能揣摩出,寻常人听了,只觉得这太子真是满朝称颂,将来必为英主。

李世民道:“也不至满朝公卿都在夸赞他,他是太子,谁敢说他不好的地方呢?即便是有瑕疵,谁又敢直接指出?你就不必为他美言了,朕的儿子,朕心如明镜。”

陈正泰便干笑道:“此次监国之后,学生还是觉得太子应该多读读书,所谓不读书,不能明理,不读书,不能明志。”

李世民自是很赞同这点,颔首道:“他已接触了一些世情,因而读一些书也好,詹事府,难道还缺大儒吗?”

“不缺。”陈正泰很认真的道:“只是学生以为,太子若只是在詹事府中读书,只怕没什么用处,倒还不如进皇家二皮沟大学堂里就读,毕竟,学堂里的气氛好,又有同窗,可激起太子争强好胜之心。除此之外,太子是个爱热闹的人,以往在詹事府,那些鸿儒博士们成日在他面前如老僧念经一般,怎么学得进去,可进了学堂就不同了。”

李世民若有所思地道:“是吗?只是若去了学堂,出了岔子,朕可是要唯你是问的。”

“学生自当承担后果。”陈正泰拍着胸脯保证。

若换做是其他的天子,自然觉得这是笑话。

可到了李世民这里就不同了,其实皇家如何进行教育,一直都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多少太子身边围绕了一大群的大儒,可真正成才的又有几人。

李世民就不是靠皇家教育出身的,或多或少,对于这样的方式有些抵触。

现在听陈正泰提起这个,李世民略一思索,便道:“那不妨一试,还有何事?”

显然对李世民而言,陈正泰肯定还有事想说的。

陈正泰却是摇摇头道:“恩师,无事了。”

李世民:“……”

眼见陈正泰要告辞,李世民觉得这么憋着也不是办法,便索性道:“朕听说,你想让遂安公主的公主府移至大漠营造。”

“是,学生提过。”

李世民皱着眉头道:“这是何故?”

陈正泰脸色很平静,他知道李世民在细细地观察自己,所以如无事人一般:“遂安公主愿为恩师效命,她常常说,自己的身体发肤都受之恩师,若能为恩师分忧,便是万死也甘愿。自来就有公主出塞和亲的事,可若是能为大唐镇守北疆……”

李世民听到此,就没查给他翻一个白眼。

这不摆明着是你教的吗?

遂安公主是骗不了人的,她会说什么话,朕能看不出来?

李世民懒得再跟他打哑语,摆摆手道:“你不必说这些,朕只想知道,你的看法是什么?”

“学生?”陈正泰一愣。

李世民颔首道:“你说罢,朕不怪罪。”

陈正泰道:“都说君王死社稷,天家无私情。学生所想的是,自汉以来,从汉高祖开始,他们便连死后,都要将自己葬于军事要害之处,希望借用自己的陵寝,来保卫社稷的安危,那么,我大唐难道连大汉高祖皇帝都不如吗?遂安公主此举,值得赞赏。”

陈正泰所说的这个典故,其实就是汉高祖刘邦选择陵寝的时候,将长陵设置在了军事要冲了。

寻常人给自己选坟墓,还会选择风水吉地,可刘邦不一样,他选择将自己的长陵,当做一个要塞。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帝王的陵墓,耗费极大,除了地宫之外,地上的建筑,也是惊人。

而陵墓修建,汉高祖下葬之后,为了保卫陵墓的安全,还需大量的卫兵镇守。

于是乎,将长陵选择在长安的重要要冲上,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花一分钱,办成两件事。

同样都要派驻军队镇守,那么为何不将其设置在匈奴入侵的要冲上呢?

一旦匈奴入侵,进入了关中,首先要面对的不是长安城,而是长陵这一座军事堡垒。

如此一来,汉高祖死后,也可以将自己作为屏障,保护自己子孙的安全。


  (https://www.lw00.cc/2904/2904960/9994281.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cc。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