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裂痕


  大克里姆林宫是克里姆林宫中的主要建筑之一。

  克里姆林宫墙内,朝向莫斯科河有三列高窗的漂亮建筑物就是大克里姆林宫,1839~1849年在旧宫原址上建造,由古老的安德烈夫斯基大厅和阿列克山德洛夫斯基大厅联结而成。

  大克里姆林宫外观为仿古典俄罗斯式,厅室全部建筑式样多样,配合协调,装潢华丽。

  宫殿的正中是饰有各种花纹图案的阁楼,上有高出主建筑物的紫铜圆顶,达13米,并立有旗杆,节假日则升国旗。

  大克里姆林宫内部呈长方形,楼上有露台环绕的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700个厅室。

  从前,第一层除了处理政务的处所以外,全是沙皇私人宫室,白色宽阔的楼梯通往二层各厅。

  这里有格奥尔基耶夫大厅、弗拉基米尔大厅和叶卡捷琳娜大厅,从前还有安德烈耶夫大厅,曾是沙皇接见使臣的地方。

  如果对于第一次来克里姆林宫的游客来说,这里是风景优美的文化圣地。

  不过要是换成天天来这里的政府工作人员,那肯定是平平无奇了。

  也只有布哈林能够每次都能从相同的地方发现不同的美。

  不过今天,哪怕是善于发现美的布哈林也无心欣赏这些美景了。

  就在刚刚,他跟斯大林发生了一场争吵,之前还联手击败了以季诺维也夫为首的反对派联盟的斯-布联盟,此刻似乎在解决了共同的敌人后立刻出现了裂痕。

  今天,斯大林召见布哈林是打算跟他谈谈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看法。

  本来,以斯大林的性子,他绝对不会在做好击败对手的准备前露出任何进攻意图的。

  但是由于之前跟克鲁普斯卡娅和基洛夫的谈话,多多少少还是影响了斯大林。

  他决定坦诚一点,于是在今天早晨跟布哈林开诚布公地谈了一谈。

  结果这不谈还好,越谈布哈林心里越是心惊,他发现他和斯大林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有着巨大的分歧。

  斯大林跟布哈林的分歧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关于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足"在保证国家对市场起调节作用的条件下容许私人贸易在一-定限度,一定范围内的自由"。

  而布哈林认为,新经济政策远不是贸易自由问题,它的最深刻意义在于"开辟了各种经济力量、各种经济成分互相繁荣的可能性",使经济在这个基础.上得到发展。

  “找到了小生产者的私人科益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事业之间的正确结合"的途径。

  与此同时,在斯大林看来,新经济政策不过是一项暂时的政策,而布哈林认为,这是“在经济战线上采取的一个伟大,持续多年的战略行动"。

  二、关于市场关系问题.

  布哈林认为,搞商品生产,“最重要的就是市场关系",要通过"加速周转,扩大市场,在这个基础上扩大生产",这就是发展生产的道路。

  斯大林认为,布哈林的意见是使市场"常态化"想蓬渐取消国家对市场的调节作用,是"向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让步"。

  其结果必然是"同工人阶级和农村中力量单薄的阶层破裂,同城乡富有阶层结合"。

  三、关于工业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强调"工业是社会主义的基础”。

  “工业化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道路,”资本主义包围和经济上技术上落后的国内外条件迫使苏联"高速度地发展工业”,而且“一有可能就加快这种速度"。

  布哈林则强调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要考虑农民问题。

  "工业化政策不仅不要同农民发生决裂,相反地要同农民结成联盟"。

  要保持一定的建设速度,但速度不能过高,“不能绷得太紧"。

  要看到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基础之间不协调一致的危险。

  四、关于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农庄化

  斯大林认为,当没有群众性的集体农庄运动的时候,供销合作社是"发展的大道",而集体农庄运动出现后,集体农庄就成为"发展的大道"。

  因此,他主张全力发展集体农庄运动并很快地实现了集体农庄化。

  布哈林认为,农业合作化,不是从生产开始,而是从流通锁域开始,接着"通过包种各样的途径实现生产的合作化"。

  这样的合作化道路是“农民经济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康庄大道"。

  这条道路是"非常漫长的",但却是"可靠的",而集体农庄并不是走向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五、关于农民和工农联盟问题

  斯大林强调农民的分化,贫农是工入阶级的支柱,中农是同盟者,但也有"两重性"(劳动者和私有者),富农是阶级敌人。

  对他们只有斗争,.“不可能有和平"。

  布哈林则强调"农村的中农化"。

  认为“基本农民群众是中农"对劳动农民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和改造"(改造经济结构):对富农是"限制、利用"。“进行经济斗争"。

  六、关于阶级斗争问题

  在对阶级矛盾的看法和处理.上,布哈林认为,劳动农民基层合作组织将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环节。

  而"富农合作社的窝巢也将会通过银行等等长入到这个体系中去。

  不过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将是异物,例如象租让制企业那样"。

  “如果富农长入总体系---这将是国家资本主义成份"。

  斯大林批评这是阶级调和论,认为"在城乡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存在着利益.上不可调和的对立"。

  关于阶级斗争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斯大林认为,无产阶级**时期是"充满国内战争和国外冲突....进攻和退却、胜利和失败的整整一个历史时代"

  被推翻的资产阶级必然"进行复辟行动";"阶级敌人愈益失去立足基地,社会主义愈益获得成功。则阶级敌人的反杭也就愈益加紧"。

  布哈林认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总的发展趋势是:“矛盾缩小和最后消亡,但这决不排除这些矛盾在一定发展时期内的尖锐化"。

  巨大的分歧让谈话的结果丧失了和解的可能性,斯大林和布哈林最终没能达成任何共识。

  因为还没有做好对布哈林等右倾反对派动手的准备,斯大林决心先稳住布哈林,以便于给自己争取时间。

  他以考察德国社会主义运动为由要求接任了季诺维也夫第三国际主席位置的布哈林去德国考察一个新兴的政党,确认他们是否有加入共产国际的意愿和资格。

  斯大林最终还是决定将布哈林集团打倒,就像他历史上做的那样。

  不过布哈林提前察觉到了斯大林的杀机,他意识到,这个身材不算高大的格鲁吉亚人支持自己并不是认同自己的农业化改造路线,而是为了干掉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

  斯大林干掉这两者是为了什么,布哈林此刻已经有了答案。

  那么斯大林在干掉了加、季以后,下一个目标又会是谁呢?

  布哈林此时内心如坠冰窟,莫斯科耀眼的阳光照在布哈林的身上,却感觉不到一丝一毫的温暖。

  自己到底该怎么办?

  布哈林有些后悔做了斯大林的帮凶,他联合别人干掉了两只恶狼,却让自己单独面对一头狮子。

  “现在后悔也没有用了,我必须给自己找帮手,光靠被击败过的反对派已经不够了,我需要从外部寻找力量。”

  布哈林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决定去柏林看看那个新生的民族工人党,斯大林为了说服布哈林出国,特地拿出了详细的资料。

  从中布哈林得知了这个新兴的政党在德国已经崭露头角,有着不低的影响力,他们的副**戈培尔似乎还拜读过自己的著作。

  或许自己可以借此机会拉拢这些人在共产国际支持自己,就算打不倒斯大林,起码能避免自己那一派的人被踢出局。

  要是布哈林知道自己会在未来的大清洗运动中被枪毙,估计此刻他的决心会更加坚定。


  (https://www.lw00.cc/2400/2400233/110452005.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cc。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