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080


山长话音落之时,  在场的学宫学子们颇有几分愣怔。

        可以说,“真正的文人”这一主题。

        有人设想过以“才学”为核心论述,也有人设想过以“品德”为核心论述。

        尤其第十名到第二名的文章展示,  也只是以品德高低或是论述深浅得以评判。

        在山长未公布两人的文章主题之前,众人也只是在想二人会论述什么样的品德观点,才得以压过莫思等人。

        未曾想,  二人的核心观点根本同“品德”无关,而是没一个学子想到的“风骨”二字。

        便是还未听二人的论述,  学宫学子们已然像是一汪清泉灌注进了天灵盖,只觉这二字的立意远超于先前的所有人。

        而燕惊双和颜鹤卿,两人看向对方的目光里,却也闪过诧异,  兴许是没想到两人竟然想到了一个主题。

        过了会,燕惊双和颜鹤卿同时唇角微扬,相视一笑,  目光藏着些许羞赧。

        【哇哇哇哇!!!!磕到了磕到了!!!绝美同框照!这是心有灵犀的默契微笑吗?】

        【这心照不宣的隐秘爱意,专属于双双和小鹤的甜蜜秘密,谁不想要拥有一个灵魂共振的伴侣呢。】

        燕惊双看到“灵魂共振”四个字的时候,微微愣了愣。

        心尖泛起讶异。

        她和颜鹤卿且不说互通心意,便是认识也不过几月,  先前她虽同颜鹤卿之间有伯牙子期之感,但灵魂共振却也是一个难以企及之词。

        在燕惊双的理念里,这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去培养和磨合才能达到的情况。

        可……

        燕惊双微有抬眸,看向身前的颜鹤卿。

        颜鹤卿见他看她,  问了一声:“怎么了?”

        燕惊双快速摇了摇头,  唇角的笑意多了些。

        山长开了一个好头,  吊足了在场所有人的胃口,  众人均是想知道燕惊双和颜鹤卿到底是如何论述“文人风骨”的。

        山长先从颜鹤卿的文章讲起,开头便是——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以《正气歌》里的几句诗为他的文章开端,也打开了其文章浩然庞大的格局。

        既然以《正气歌》为开头,颜鹤卿的文章便是提到了正气歌里的文人。

        有冒死也不改“崔杼弑其君”的太史,即使被崔杼杀害,也要在史书上真实记录崔杼弑君一事,太史死后,太史的两位弟弟继续坚持书写,又被杀后,第三个弟弟继续坚持,崔杼才放弃。

        明知注定结局,却依旧“吾往矣”。

        有以身护皇帝被乱臣砍死的嵇绍,即便身死也要成就践行忠君。

        ……

        也讲到了《正气歌》本身的作者文天祥,在狱中写下这样的千古佳作,表明自己抵死不从,以身报国,坦然面对赴死命运的决心。

        更讲到了《正气歌》里没有提到的文人。

        譬如,不愿随波逐流苟活的屈原,得知故国被灭,悲愤投江的屈原,讲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

        霍去病少年封狼居胥,与他名字对应的辛弃疾,年少时已然也能从万人敌军中取敌将首级,然他一生不得志,天不遂他愿,报国无门,一身本领无施展之地,只能寄情诗作,可纵生不逢时,不受重用,他报国之心难掩,一生热血未歇,未曾言弃,四海天下蕴于笔杆之间。

        行将就木之时,初心依未改。

        辛弃疾一生未能展翅,心中火焰却从未消失,终生为理想而奋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颜鹤卿的文章以这句诗词作为结尾,亦是为他心中的“文人风骨”画上一个完美的结局。

        动荡的时代,被压迫的境遇,人能掌控的是面临抉择时,心之所向的决定。

        是史官坚持还原真相,是忠臣舍命保护君主,是孤臣宁死不屈慷慨赴义,是亡国之臣追随故国归去的步伐,是终身无法得志却热血难凉。

        是书生意气,亦是寒铁风骨。

        颜鹤卿身为“两京十三洲第一人”,他所作之文章,本就引得众人期待。

        欲承其鲜花和掌声,名誉和盛赞,伴随着的便是众人拔高的期待。

        即使是同样的文章,颜鹤卿若只是同莫思水准一般,或是只比莫思高一点点,众人都会有所失望。

        好在,颜鹤卿似乎从不会让人失望。

        此起彼伏的掌声,说明了所有,但这也让众人的视线越发落在了燕惊双身上。

        颜鹤卿这一篇文章,已然将“文人风骨”四个字,透过壮烈的古人,以一种浩然的格局之势书写完美。

        他能赢过莫思,众人心服口服,但同时疑问也随之而来,颜鹤卿的文章已然至臻完美,同以“文人风骨”为题的燕惊双,又怎么能做到同颜鹤卿共举头名之荣呢。

        此时的燕惊双,却也是为颜鹤卿鼓着掌,她赞赏道。

        “你的文章,有山海之局,漆黑前行之时,有这群人,方始世人灵魂不受堕落,才能等来觉醒之机,文人风骨,你文中虽只写个人,却留白在了历史里,实乃精妙。”

        文人多谦逊,若是旁人如此夸赞,颜鹤卿多半也是一句“谬赞”回之。

        但燕惊双夸他,颜鹤卿唇角微有弧度:“惊双,你懂我。”

        不过,旁人的想法,颜鹤卿亦有如此想法。

        只他相信燕惊双的实力,所以他是期待着燕惊双的文章能给到他什么不一样的惊喜。

        于是颜鹤卿多问了一句。

        “惊双,那你觉得你与我的文章又有何不同。”

        燕惊双摸了摸下巴,好似思考,过了会,燕惊双偏头看他,眉眼闪过几分笑。

        “颜鹤卿,你可听过一个词。”

        “——山鸣谷应。”

        彼时,山长的声音亦悠悠响起。

        “武者最惜英雄,文人最敬风骨。”

        “此乃燕学子文章之始。”

        燕惊双的文章从一开始似乎像是有些偏题,讲得不是文人风骨,而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武者战将。

        有坦然赴死,藏剑于鱼腹以刺吴王的刺客专诸,最后被剁成肉酱。

        有精忠报国,为国征战沙场的岳飞,最后被奸臣冠以莫须有的罪名遇害。

        有历史第一猛将项羽,最终却是自刎乌江,这般气魄也才配得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一句。

        ……

        武夫赤血,亦是风骨。

        只是这样的人,在武者里,会称上一句英雄,不论是无名英雄,末路英雄或是一代枭雄。

        而文人的风骨,亦是一份不露杀机的英雄气魄。

        这一句,也将燕惊双前面的“偏题”,巧妙地引转了回来,变成了主题的铺垫和侧面表述。

        也将“文人风骨”四个字增加了一层沉甸甸的厚度。

        但如果燕惊双后续是以颜鹤卿先前的文章论点来表述,有颜鹤卿的珠玉在前,燕惊双无法有让众人眼前一亮之效。

        而刚刚燕惊双同颜鹤卿说的“山鸣谷应”四个字,亦是有人听见的。

        若是同颜鹤卿论点表述一致,是构不成这四个字的。

        文章有了拐弯,燕惊双果然还是论述到了文人身上。

        但随着山长的讲述,众人脸上起初有些看不上或是百思不得其解的神情,也快速发生了改变。

        惊诧,讶异,震惊。

        乃至于——

        钦佩。

        第一次,这群清高的学宫学子落在燕惊双的目光里,有了“钦佩”二字。

        燕惊双的文章里提到的文人,同颜鹤卿文章里所言的是不一样的。

        甚至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颜鹤卿文章里所言之文人皆是在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且都是壮烈事件,所以格局庞大,有山海之势。

        而燕惊双在提及她笔下的文人之时,却说上了这么一句话。

        “吾将所言之文人,虽互不相识,却有共同一点,他们都唤无名。”

        一开始,众人并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但听完燕惊双整篇文章后,才明了这句话的意思。

        燕惊双笔下之文人,没有一个是在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大多时候他们可能只是存在于野史或者某种杂记里的无名路人。

        他们所行之事,也不是什么壮烈事件,兴许只是一件微末小事。

        可就是这样的微末小事,却在细节里成就了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文人风骨。

        譬如,一位贪钱的书院先生,却在战乱之时,将所有积蓄拱手交给外敌,只为了保全他这一书院学生的性命。

        生性懦弱的后宅女子,却在街上听闻有那墨客辱骂她所敬重的大儒之时,会鼓起勇气大声为其辩驳。

        流落街头的断臂落魄文士,会在小孩施舍给他一个馒头后,用仅剩的一只手给小孩回以道谢礼。

        ……

        如此种种,没有波澜壮阔,不是生死当前。

        可那些微小而又震撼的瞬间,却让众人在山长的表述里,在燕惊双的文章里,看到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无名人物。

        血肉成了风骨的土壤。

        雪满长安道,却冻不死赤血风骨。

        这是燕惊双文章的结尾。,震惊。

        乃至于——

        钦佩。

        第一次,这群清高的学宫学子落在燕惊双的目光里,有了“钦佩”二字。

        燕惊双的文章里提到的文人,同颜鹤卿文章里所言的是不一样的。

        甚至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颜鹤卿文章里所言之文人皆是在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且都是壮烈事件,所以格局庞大,有山海之势。

        而燕惊双在提及她笔下的文人之时,却说上了这么一句话。

        “吾将所言之文人,虽互不相识,却有共同一点,他们都唤无名。”

        一开始,众人并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但听完燕惊双整篇文章后,才明了这句话的意思。

        燕惊双笔下之文人,没有一个是在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大多时候他们可能只是存在于野史或者某种杂记里的无名路人。

        他们所行之事,也不是什么壮烈事件,兴许只是一件微末小事。

        可就是这样的微末小事,却在细节里成就了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文人风骨。

        譬如,一位贪钱的书院先生,却在战乱之时,将所有积蓄拱手交给外敌,只为了保全他这一书院学生的性命。

        生性懦弱的后宅女子,却在街上听闻有那墨客辱骂她所敬重的大儒之时,会鼓起勇气大声为其辩驳。

        流落街头的断臂落魄文士,会在小孩施舍给他一个馒头后,用仅剩的一只手给小孩回以道谢礼。

        ……

        如此种种,没有波澜壮阔,不是生死当前。

        可那些微小而又震撼的瞬间,却让众人在山长的表述里,在燕惊双的文章里,看到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无名人物。

        血肉成了风骨的土壤。

        雪满长安道,却冻不死赤血风骨。

        这是燕惊双文章的结尾。,震惊。

        乃至于——

        钦佩。

        第一次,这群清高的学宫学子落在燕惊双的目光里,有了“钦佩”二字。

        燕惊双的文章里提到的文人,同颜鹤卿文章里所言的是不一样的。

        甚至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颜鹤卿文章里所言之文人皆是在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且都是壮烈事件,所以格局庞大,有山海之势。

        而燕惊双在提及她笔下的文人之时,却说上了这么一句话。

        “吾将所言之文人,虽互不相识,却有共同一点,他们都唤无名。”

        一开始,众人并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但听完燕惊双整篇文章后,才明了这句话的意思。

        燕惊双笔下之文人,没有一个是在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大多时候他们可能只是存在于野史或者某种杂记里的无名路人。

        他们所行之事,也不是什么壮烈事件,兴许只是一件微末小事。

        可就是这样的微末小事,却在细节里成就了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文人风骨。

        譬如,一位贪钱的书院先生,却在战乱之时,将所有积蓄拱手交给外敌,只为了保全他这一书院学生的性命。

        生性懦弱的后宅女子,却在街上听闻有那墨客辱骂她所敬重的大儒之时,会鼓起勇气大声为其辩驳。

        流落街头的断臂落魄文士,会在小孩施舍给他一个馒头后,用仅剩的一只手给小孩回以道谢礼。

        ……

        如此种种,没有波澜壮阔,不是生死当前。

        可那些微小而又震撼的瞬间,却让众人在山长的表述里,在燕惊双的文章里,看到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无名人物。

        血肉成了风骨的土壤。

        雪满长安道,却冻不死赤血风骨。

        这是燕惊双文章的结尾。,震惊。

        乃至于——

        钦佩。

        第一次,这群清高的学宫学子落在燕惊双的目光里,有了“钦佩”二字。

        燕惊双的文章里提到的文人,同颜鹤卿文章里所言的是不一样的。

        甚至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颜鹤卿文章里所言之文人皆是在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且都是壮烈事件,所以格局庞大,有山海之势。

        而燕惊双在提及她笔下的文人之时,却说上了这么一句话。

        “吾将所言之文人,虽互不相识,却有共同一点,他们都唤无名。”

        一开始,众人并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但听完燕惊双整篇文章后,才明了这句话的意思。

        燕惊双笔下之文人,没有一个是在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大多时候他们可能只是存在于野史或者某种杂记里的无名路人。

        他们所行之事,也不是什么壮烈事件,兴许只是一件微末小事。

        可就是这样的微末小事,却在细节里成就了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文人风骨。

        譬如,一位贪钱的书院先生,却在战乱之时,将所有积蓄拱手交给外敌,只为了保全他这一书院学生的性命。

        生性懦弱的后宅女子,却在街上听闻有那墨客辱骂她所敬重的大儒之时,会鼓起勇气大声为其辩驳。

        流落街头的断臂落魄文士,会在小孩施舍给他一个馒头后,用仅剩的一只手给小孩回以道谢礼。

        ……

        如此种种,没有波澜壮阔,不是生死当前。

        可那些微小而又震撼的瞬间,却让众人在山长的表述里,在燕惊双的文章里,看到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无名人物。

        血肉成了风骨的土壤。

        雪满长安道,却冻不死赤血风骨。

        这是燕惊双文章的结尾。,震惊。

        乃至于——

        钦佩。

        第一次,这群清高的学宫学子落在燕惊双的目光里,有了“钦佩”二字。

        燕惊双的文章里提到的文人,同颜鹤卿文章里所言的是不一样的。

        甚至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颜鹤卿文章里所言之文人皆是在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且都是壮烈事件,所以格局庞大,有山海之势。

        而燕惊双在提及她笔下的文人之时,却说上了这么一句话。

        “吾将所言之文人,虽互不相识,却有共同一点,他们都唤无名。”

        一开始,众人并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但听完燕惊双整篇文章后,才明了这句话的意思。

        燕惊双笔下之文人,没有一个是在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大多时候他们可能只是存在于野史或者某种杂记里的无名路人。

        他们所行之事,也不是什么壮烈事件,兴许只是一件微末小事。

        可就是这样的微末小事,却在细节里成就了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文人风骨。

        譬如,一位贪钱的书院先生,却在战乱之时,将所有积蓄拱手交给外敌,只为了保全他这一书院学生的性命。

        生性懦弱的后宅女子,却在街上听闻有那墨客辱骂她所敬重的大儒之时,会鼓起勇气大声为其辩驳。

        流落街头的断臂落魄文士,会在小孩施舍给他一个馒头后,用仅剩的一只手给小孩回以道谢礼。

        ……

        如此种种,没有波澜壮阔,不是生死当前。

        可那些微小而又震撼的瞬间,却让众人在山长的表述里,在燕惊双的文章里,看到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无名人物。

        血肉成了风骨的土壤。

        雪满长安道,却冻不死赤血风骨。

        这是燕惊双文章的结尾。,震惊。

        乃至于——

        钦佩。

        第一次,这群清高的学宫学子落在燕惊双的目光里,有了“钦佩”二字。

        燕惊双的文章里提到的文人,同颜鹤卿文章里所言的是不一样的。

        甚至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颜鹤卿文章里所言之文人皆是在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且都是壮烈事件,所以格局庞大,有山海之势。

        而燕惊双在提及她笔下的文人之时,却说上了这么一句话。

        “吾将所言之文人,虽互不相识,却有共同一点,他们都唤无名。”

        一开始,众人并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但听完燕惊双整篇文章后,才明了这句话的意思。

        燕惊双笔下之文人,没有一个是在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大多时候他们可能只是存在于野史或者某种杂记里的无名路人。

        他们所行之事,也不是什么壮烈事件,兴许只是一件微末小事。

        可就是这样的微末小事,却在细节里成就了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文人风骨。

        譬如,一位贪钱的书院先生,却在战乱之时,将所有积蓄拱手交给外敌,只为了保全他这一书院学生的性命。

        生性懦弱的后宅女子,却在街上听闻有那墨客辱骂她所敬重的大儒之时,会鼓起勇气大声为其辩驳。

        流落街头的断臂落魄文士,会在小孩施舍给他一个馒头后,用仅剩的一只手给小孩回以道谢礼。

        ……

        如此种种,没有波澜壮阔,不是生死当前。

        可那些微小而又震撼的瞬间,却让众人在山长的表述里,在燕惊双的文章里,看到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无名人物。

        血肉成了风骨的土壤。

        雪满长安道,却冻不死赤血风骨。

        这是燕惊双文章的结尾。,震惊。

        乃至于——

        钦佩。

        第一次,这群清高的学宫学子落在燕惊双的目光里,有了“钦佩”二字。

        燕惊双的文章里提到的文人,同颜鹤卿文章里所言的是不一样的。

        甚至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颜鹤卿文章里所言之文人皆是在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且都是壮烈事件,所以格局庞大,有山海之势。

        而燕惊双在提及她笔下的文人之时,却说上了这么一句话。

        “吾将所言之文人,虽互不相识,却有共同一点,他们都唤无名。”

        一开始,众人并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但听完燕惊双整篇文章后,才明了这句话的意思。

        燕惊双笔下之文人,没有一个是在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大多时候他们可能只是存在于野史或者某种杂记里的无名路人。

        他们所行之事,也不是什么壮烈事件,兴许只是一件微末小事。

        可就是这样的微末小事,却在细节里成就了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文人风骨。

        譬如,一位贪钱的书院先生,却在战乱之时,将所有积蓄拱手交给外敌,只为了保全他这一书院学生的性命。

        生性懦弱的后宅女子,却在街上听闻有那墨客辱骂她所敬重的大儒之时,会鼓起勇气大声为其辩驳。

        流落街头的断臂落魄文士,会在小孩施舍给他一个馒头后,用仅剩的一只手给小孩回以道谢礼。

        ……

        如此种种,没有波澜壮阔,不是生死当前。

        可那些微小而又震撼的瞬间,却让众人在山长的表述里,在燕惊双的文章里,看到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无名人物。

        血肉成了风骨的土壤。

        雪满长安道,却冻不死赤血风骨。

        这是燕惊双文章的结尾。


  (https://www.lw00.cc/2188/2188588/6086970.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cc。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