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不遗后世忧(第一更,求月票)
山海关夺城之战,非常短,甚至可以说不值一提,一方是有心算无心,而另一方甚至压根就没有想到居然会有人如此大摇大摆这么夺城,当然,也没有想到,与此同时,明军还会出现在海上。
几乎是在城中的八旗兵们知道大队明军从海上袭来的时候,甚至都没有动起抵抗的念头,便立即抛下刀枪,脱掉盔甲,然后领着家人匆匆逃往关外,只要出了关门,自然也就是关外了,关外是满洲,这汉人,总不会去满洲吧。
驻守在山海关的清军逃得倒是利索,不过半个多时辰,便完全把这城让了出来。
一切都很顺利,顺利的超出人们的想象,至少超过黄田云的想象,也就是在大军开始登陆的时候,他接到了委任状——他成了山海关知县。
“谁曾想,七城连环的山海,居然就这么陷了……”
在进入山海关的时候,黄田云瞧着那雄伟的关城,目光中尽是不信,难怪他不信,山海关长城历经洪武、成化、嘉庆、万历、天启、崇祯六朝修筑,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前后用二百六十三年时间,最终建成了这个七城连环,万里长城一线穿的险峻城防。在吴三桂没有引清兵入关之前,这清军做梦都想克复山海关,然后打进关内,尽管他们曾数次砸开长城,进入关内,但是只要山海关在明军的手中,他们每一次纵兵劫掠北方之后,就会匆匆撤回。
可谁曾想到,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雄关不过只用了一个时辰,甚至还不到一个时辰,便被明军收复了。
别说的是黄田玉觉得诧异,就连朱明忠自己,也是惊诧非常,甚至反复确认之后,方才确信这是真的。
“守城的清军呢?”
尽管制定的计划是以奇袭夺取主城,然后再克其它副城,可出乎意料的是,那些守城的清军,甚至不等与忠义军打个照面,就弃城而逃了。
“逃了,全都逃了!”
已经换成军装的李存业——去年,他以商人的身份来到山海关,在这里作起了买卖,只是这里的人们并不知道,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军正司军正。
“大王,其实,大军没打过来的时候,这里的清军就已经人心惶惶了,大多数清兵甚至都备好了马车,收拾好了家当,随时准备离开这,他们虽说没想到我大明王师会出现在这,但一看到王师抵达山海关,那里还敢以卵击石……”
这确实是事实,毕竟,不过一千多清军,分散驻守在山海关各城,别说是守城了,就是守城门也守不住,面对从海上袭来的大队明军,自然是无从抵抗。
甚至也正是因为山海关的清军兵力极少,所以朱明忠才会制定这个夺城的计划,当然,与过去奇袭夺城不同,这次夺城是军正司配合行动的——军正司潜伏于北方的军正负责搜集马匹、大车,以便官兵冒充京城满清显贵的包衣。
只是清军会如此利索的逃跑,确实出乎人们的意料。
“哎,看来多尔哈是不知道,在福临的计划里头,清军还要据山海关阻挡我大明官军哪!”
嘲笑着满清的痴心妄想,朱明忠的神情显得有些得意,虽说夺山海关有些胜之不武,但是夺下了山海关,意味着满清的命门就被他牢牢掌握了。
“存义,你看……”
置身于船头的朱明忠,手指着山海关,对张金生说道。
“你看这山海关,就是满清的命门,只要山海关在我军之手,那满清就不足为惧,自此之后,这世间将再无满清!”
朱明忠的语气中尽显出一阵从未曾有过的得意,夺占山海关,断满清后路,然后将其尽歼于关内,这就是他的计划。这个计划实施起来并不困难,唯一的困难恐怕就是,接下来,如何歼灭清军主力,毕竟,只有歼灭清军的主力,才能彻底解决满清的问题。
“大王,只可惜不是所有人都能领悟大王出兵山海关之苦心!”
张金生直截了当的道出了另一个问题——别说是在外界,即便是在江北,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大王的用意与苦心。
“存义,你可知道为何隋唐两朝,不异花费百年时间,也要解决高句丽?”
凝视着正在登陆准备进入山海关的部队,朱明忠反问道,他当然不指往张金生回答出来。
“自隋之后,中国中央政权几个英名垂史的皇帝连续进攻这个王国,历经四代,终于将这个王国最后消灭。征高句丽之战,历来被史家们咒骂为“不恤民力,劳师远征”,翻开隋唐史,征高句丽之战占据着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自隋文帝开始,中国就将征讨高句丽做为国家的一项长远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执行,尽管多次面临失败,尽管可能导致国破家亡,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们始终没有放弃一个战略目标:征服高句丽。……”
在言道着的历史的时候,朱明忠的语气显得有些低沉。
“隋唐君主们在百年之间,前仆后继不惜一切代价对高句丽予以征讨,这不值得后人深思吗?固然隋炀帝或许是任性好斗,为征高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可史书上的唐太宗充满理智与自信,深知“君舟民水”,却也不惜冒“水覆”之险亲征高句丽。唐高宗呢,一直是文弱书生,却在征高句丽一事上,象个斗劲十足的斗士似的,发誓一定要完成“父志”。”
或许,其它人无法理解朱明忠为何一定要占据山海关,一定会灭满清于关内,但是他自己却知道,为何要占据这里,之所以非要灭满清不可,其原因正是当年隋唐用百年之功解决高句丽的原因。
“之所以远征高句丽,不仅仅是因为辽东是中国故地,当时的高句丽是一个半农耕半游牧的国家,一直都在学习中原的先进文化及集权制度,已经建立起了一个集权的国度。这也让高句丽不像普通的游牧政权那样具有很强的局限性,使得高句丽对中原政权的潜在威胁非常致命。贞观十九年,在出征前,太宗谓左右曰:“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
提及史书上记载的这句话时,朱明忠更是忍不住赞叹道。
“好一个“不遗后世忧也”!世间史书对于征伐的原因往往皆是一笔而过的,无非就是“不顺天命”、“不臣之礼”等等表面的冠冕之词,没有涉及征伐的深层次原因。时人愚昧不知“不遗后世忧也”,才是其根本原因。”
“臣明白了,今日之满清,就是隋唐之高句丽,若是我等不灭满清,那么必定遗患后世!”
张金生的回答,让朱明忠略点下头,即便是将满清赶出关去,也无法改变他们对中国构成了最直接最危险的威胁的现实。此时满清对于中国,就相当于高句丽对于隋唐,犹如前三世纪迦太基对于罗马,十三世纪蒙古对于宋朝,二虎不可兼存,中国要想兴盛,必除满清不可。
但是朱明忠并不想把这个问题留给后人解决,也正因如此,他才会选择山海关,选择在他的手中彻底解决满清的问题,非如此,中国不能安稳。
“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
默默的念着这句话,朱明忠现在似乎理解了为何从隋文帝开始,隋唐历经五代帝王无论付出多少代价都要消灭高句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高句丽与只能靠掠夺生存的北方游牧民族不同,他是一个半牧半种的政权,完全可以形成一个如中原王朝一般的集权、生产力发展、文化先进、不受中原王朝制约的国家。中原强大时,高句丽或许威胁不到中原,可一但中原衰弱时,那么他们势必就会打进中原,奴役汉家百姓。正因如此,正是基于为民族负责的角度,五代隋唐帝王才会不惜一切代价灭高句丽,最终高句丽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高句丽一灭,大唐北方百年无患,至于契丹,直到百年后方才崛起,可若是高丽句没有灭亡,只恐怕……”
不愿再去假设那个历史的朱明忠,因为历史已经非常悲惨,那种假设只是把蒙元灭宋提前数百年罢了,他最后又长叹一口气,指着山海关说道。
“所以,为不遗患后世,孤非得为中国去此大敌不可!”
无关报复!
无关复仇!
所有的一切都是立足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国欲强盛,满清非灭不可!“不遗后世忧也。”这才是身为上位者的责任,而不是把问题留给后世去解决!
“大王,此次山海关已经为我军夺占,右翼军已经入辽东,取沈阳。若是清虏兵败之后,酋首请降,到时,是纳降,还是……”
(https://www.lw00.cc/21/21385/415978283.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cc。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