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大明铁骨 > 第262章 超越时代(求月票,求支持)

第262章 超越时代(求月票,求支持)


  水力!

  即便是水力的使用有着这样那样的限制,尤其是漫长的冬天冰封的河面限制了对水力的使用,但是水利的使用仍然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江北的面貌,那黄河岸边的上百台连绵的水车,更是显得极为壮观。

  水力锻锤、水力锯床、水力车床、水力钻床、水力膛床、水力磨床……等等,数十种功能不一的水力机床,使得江北的工厂掌握了领先时代的生产技术,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江北的兵工厂除了动机使用的是水利,其工厂里的设备,甚至与19世纪初期并没有太多的区别——在过去一年间,朱明忠将车床、镗床、螺纹加工机床和磨床以及刨床、铣床等数十种机床引入了这个时代,尽管这些机床是原始的,加工精度更是可以用粗糙来形容,但是这些工具机的使用,却标志着江北的工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时代,江北正在一步步的开启工业革命之门。

  当然,与英国的工业革命是由于纺织工业所驱使不同,在江北这种工具机器的使用是由军火生产以及交通运输机械的推动而,各种类型的机床相继出现完全是为了服务于军火生产。

  在水力传动轴的转动下,卷轴缓缓的转动,尽管速度不快,但是指粗的铜条在这种卷动中,被拉成了细丝,铜丝穿过多道钢质拔丝板,最终被冷拔成为比头发丝稍粗的铜丝,然后被卷入木轴。

  这些铜丝是特制的,尽管铜丝是特制的,但是生产铜丝的设备过去却是生产铁丝的设备,当然也会生产铜丝,毕竟无论是盔甲的制作或者火枪的制作都需要用于细小的铁钉或者铜钉,它们都是用铁丝或铜丝剪截制成。

  谁也不知道,这些铜丝是用来干什么的,但是兵工厂只是根据定单,生产铜丝,并将这些铜丝像绳索似的用几十根铜线卷缠成铜索,有的被包裹一层树胶,制造好的铜丝,随后就被装在木轴上,等待着从工厂运出。

  从工厂运出之后的铜线,会在被安装在室外的木柱上,它的一端连接着衙署,而另一端则是几里外的军营,虽说外人并不知道做什么,但是对于朱明忠来说,他却清楚的知道,他正在干什么。

  “仅仅只是有铅酸电池并不行,还需要发电机……”

  在都署衙门的试验室中,看着桌子上的有些原始的铅酸电池,朱明忠自言自语着,铅酸电池并不复杂,只是浸在硫酸溶液的两块铅板就可以储存电量,但是这只是解决蓄电的问题。

  “蓄电池可以用在收报机上,如果要发报的话,电池的容量太少了……”

  看着桌子上那个简单的收报机,朱明忠暗自嘀咕着。

  作为一名工科生,要想到电报之后,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他,只用几天的时间,就制造出了电报机、电池以及手摇发电机。

  其实,收报机和发报机,制造起来非常简单。电线分别绕在磁铁上,这是一块软铁,上面绕着导线。这样,两极之间就可以通电了;电流从阳极出发,通过线路,当它经过磁铁的时候,磁铁就暂时磁化了,然后电流再从地底下回到阴极来。如果电路一旦中断,磁铁马上就会失去磁性。只要把一片软铁放在磁铁前面,电路接通的时候,就会把它吸住,电路中断的时候,它就会掉下来。

  把铁片的活动装置做好,余下的工作就简单了,在铁片上安上指针,两个电报站之间就可以联系了。而那个铁片上的指针实际上连接着铅芯,连接电源时,铁片弹了一下,带有软铅芯的那一端在纸条上打下了一个铅点,因为还没有断开电源,所以铁片就继续弹上弹下的在纸条上打点。而随着纸条的一端缓缓抽出,就可以得到了一张墨点分布均匀的纸条,而通过调整开关闭合的时间也可以打出线条。

  其实,这是大名鼎鼎的“莫尔斯电码”,它正是借用符号组合起来可代表字母和数字,就可以通过导线来传递文字了。在那个时代能设计这样一种编码来传递信息非常了不起,只要发出两种电符号就可以传递信息,大大简化了设计和装置。

  而现在,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朱明忠正是凭借着对其的了解,毫不费力的发明了电报,并借鉴了“莫尔斯电码”。

  只不过与“莫尔斯电码”不同的是,朱明忠所使用的电报码则是四码电报码。也就是每一个汉字对应一个从  0001  至  9999  的四位数。例如,汉字“一”对应的四位数是“0001”,“丁”对应的四位数是“0002”,“七”对应的四位数是“0003”,以此类推。发报时,一个汉字转换为对应的四位数用特定的电报码发出,接收到的电码经解码得到对应的四位数进而得到该汉字。

  尽管电报机的结构极为简单,只用了几天的时间,不仅制出了适用的收发报机,但是在试验的时候,却碰到了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电池的蓄电量有限,用不了多久,发报机就瘫痪了。

  “电池只能作为补充,可以用来收报,毕竟,收报机只有收报时才工作,发报机可以使用直接使用发电机供电,每台发报机上应该要配一台手摇发电机,报务员在拍发电报时必须有另一个人一旁手摇发电……”

  又经过几天的改造,几番完善之后的电报机,便安装了已经架设好的军营与衙署之间,此时这里的电报线路已经架设完成。

  大明永历十四年六月初三,正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这天正午,在众人的注视中,经过简单培训的电报员按下的发报键。

  “嘀达、嘀……哒……”

  随着节奏鲜明的响声,在电报员发出电报的时候,听着那声音,朱明忠的神情显得有些激动,尽管之前明明已经进么了试验,但这一次发出的将会是人类史上第一封电报,与另一个时空中,莫尔斯发出的那份第一份电报“上帝行了何等大事”不同,这一份电报是中国式的,不过只有简单的十六字。

  “圣人之学,俱在践履,学问之道、贵在实行!”

  简单的十六字,实其就是“实学”的核心,学问和事功、知与行,本来就是合一并行,不可分离的。当然朱明忠之所以选择这十六字,恰恰是对另一个时空中莫尔斯发明电报的一种“致敬”,或许,对于西方人来说,上帝等于一切,圣经缔造了西方文明。

  那么,在中国,可以肯定的是说是儒学缔造了华夏文明。至于诸子百家……他们并不是消失了,而是被儒学兼收并蓄吸纳其中。

  随着电报纸被轻轻抽出,随着译码员根据电报码译出的内容,在人们瞠目结舌的惊骇中,译电员甚至用一种激动的语气念出这份电报的内容时,围在电报室中的将领们,无不是惊讶的看着这电报。

  “这,这怎么可能……”

  在这个时候,没有人去吹呼,所有的人都用一种古怪的眼神打量着那台小小的电报机,他们自然不知道什么其中的原理,对他们看来,这根本就鬼神莫测的奇异手段。

  这是怎么回事?

  瞠目结舌的人们,看着那电报,看着那电报上的电码,今天,他们所看到电报,完全颠覆了他们的认识,以至于在长达盏茶的功夫,所有人都是眼巴巴的看着电报,一时间,他们甚至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在长时间的沉默之后,电报员才像想起什么似的,连忙按动发报键,在滴哒声中将收到的电报的内容发回。

  “圣人之学,俱在践履,学问之道、贵在实行!”

  几乎是在电报被译出来的瞬间,朱之瑜整个人立即激动的说道。

  “收到了,收到了……”

  作为清河书院的山长,朱明忠的老师,此时他并不知道,这份电报于他,于“实学”意味着什么,但这十六字正是他在清河书院所倡导的,对于一直致力于培养和教育真正的儒者,培养能够治国理民、端本善俗,又能讨除凶逆、扶危定倾“经邦弘化、康济艰难”的“巨儒鸿士”的他来说,此时,看到这十六个字时,他整个人更多的是沉浸在对“电报”的惊愕之中,就尚未从震惊中恢复过来的时候,只听朱明忠说道。

  “回电:兴教劝学实为古今天下国家第一义。”

  这句话传入朱之喻的耳中,让他的神情顿时变得激动起来,看着朱明忠时,那双眼中更多是一种感激,甚至因为感激而生出的臣服之心,甚至说连朱之喻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一刻,他已经不再将自己视为其老师,或者说大明的臣子,而是朱明忠幕中下属。

  有时候人的心态变化,甚至连变化者自己都不曾了解,对于他们来说,而当朱之喻整个人沉浸于那前所未有的激动之中时,对于这间电报房中的人们来说,他们所想到的却是电报在方方面面的应用。

  “经略,有了这电报,将来又岂还需要八百里加急,这电报传递岂不就是瞬间千里……”

  尽管不过只是第一次看到电报,便是张金生还是意识到电报有作用,他同样也想到了军事上的应用。

  “如果能将其应用于战场,到时候,既然是相隔千里,这互相联系又岂需要数日……”

  “可不是,有了这电报,到时候,即便是咱们身处千里之外,需要援兵也罢、粮草也好,只需拍上一封电报,清河这边岂不就知道了?”

  “可不就是这个道理,便是地隔数千百里之遥,一切事件,快马公文倘未达到,通过电报衙署然可先得消息。”

  他们之所会如此惊骇,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国的公文传递就以步行、传车和快马接力的方式,驰奔于广袤的陆路之上,即便是八百里加急,亦需要数日功夫,而现在,这电报的出现却改变了一切。

  “到时候,即便是千里之外,稍有事端,朝廷中枢即可闻风而动,而不至于像旧时一样,需要数日,甚至十数日方能得知消息,若是当年西匪之时,朝廷能有此电报,又何至于有西匪之患?”

  作为旁观者的顾炎武,同样也看到了这电报的好处,电报最大的好处就是传递的快速。

  “借电报闻讯立动、消患于未萌!经略,以下官之见,这电报,必须从事修建!应先修遍江北,而后再联通江南、待到他日天下匡正之时,再铺至全国……”

  顾炎武的建议,让众人立即看到了电报于军事上的意义,尤其是于平息内乱上的益处,每每民变为何会的演变成为匪祸,甚至动摇国本,正在于消息传递至京师时,民变已经愈演愈烈,待到京师得知时,已经民变演变成为为匪祸,以至于朝廷每每陷入被动。

  但是现在,这电报的出现,却让众人看到了根本上的改变——有了电报,民变初起,朝廷中枢就已经得知消息,即可立即用电报调派军队加以平息。

  听着众人在那里感叹着当年若是有了电报,这西匪断然不会做大,最终祸乱天下的言语时,朱明忠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们所联系的居然是电报在如何平息民变发挥的作用,不过随后,他的心底又是暗自一笑,似乎他之所会“发明”电报,不过也只是想为情报事业服务——他需要一个更为快捷的情报传递方式,有线电报无疑是更为有利的选择,

  “不仅仅只是平息民变,将来边疆异族异动也是如此,待到将来,全国电报网建成之时,朝廷对地方、即使是数千里外的边地,也是掌握如臂膀一般,如此一来,边地蛮夷若有异动,朝廷亦可早日决断,而不至于令其做大,如此,即可避免再出现建奴之祸!”

  将话语从内部的镇压转移到了外部之后,朱明忠同样也肯定了他们的建议,修建全国电报网,用电报网连接沿海与边疆,尽管对于十六世纪来说,这是一个极为浩大的“超级工程”,但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无论是民变匪祸亦或是建奴崛起的教训,使得在未来的十几年间,即便是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大明也未曾动摇过修建全国电报网的念头,正是不断延伸的电报网,从根本上改变了大明的地理空间……


  (https://www.lw00.cc/21/21385/389219738.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cc。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