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0章
折家地处贫瘠西北,还要常年与夏国对峙,有点银子都用在武备上了,也不富裕。
而杨文广和魏朝仁就不同。
魏朝仁关北节度使,如今还兼管燕山府,景国官员本来俸禄就丰厚,加上他身兼数职,加起来光俸禄就是一大笔。
杨文广则经略太原府,俸禄高是一方面,太原放在南方或许不算什么,但在北方那就是数一数二的富庶大府,李长河不信他一点油水没捞。
至于剩下的义军首领辛赞,皇上已经重赏其五十万金,赐府邸一座,往后肯定还会有其它封赏。
李长河也慢慢回忆起来,辛赞?辛弃疾的爷爷好像也是这个名字啊!
按照前世发展,金军南下,北宋丢了半壁江山,他因家人无法难逃,为生计只好留在金国做官。
不过辛赞是典型的身在金营心在宋,所以即便在金国做了官还一直教育自己的孙子辛弃疾,让他学习孔孟之道,教他兵法武艺,让他将来南归报国。
辛弃疾长大后,在北方组织义军,四处抗击金军,随后率领数万人冲破金人防线南下归宋。
而辛弃疾也是天纵奇才,诗词词写得好,留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等千古名句。
被称为词宗。
宗字用得好,若说文风,李白称仙,因为他的是有缥缈空灵之感。而辛弃疾的诗词则有一种魏然大宗之感。
不过他的才能不只在诗词,军事上也十分出色,在金国时候与金军的各种斗争就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后来他还写下《九论》,《十议》,其中非常能体现其战略眼光。
后来被经常奉行的“守江必守淮河”战略就是辛弃疾此时提出。
大意就是南方要想守,长江防线是不好守的,必须将战线北推,以秦岭淮河为防线才能长久防守,理由很多,不多赘述,但历来历史上的南北政权战争都验证这点。
北方政权想南下,如果无法攻克淮河防线,最终基本徒劳无功。
而南方政权想防守,只要没有淮河防线,那么基本玩完。再怎么尽力拖也只是时间问题。
都说长江天险,但只要北方大军过了淮河,南方无法及时夺回淮河防线,渡长江的战例多得数不胜数。
所以辛弃疾是文武全才,可惜他投南宋一开始就是错付。
李长河也替他不值,宋朝连自己的武将都不放心,何况他这个从金国归来的将领呢?
辛弃疾回归之后踌躇满志,一心想着为国建功,北上收复失地。
可就南宋那怂样,他完全没有机会。
比如被人们带的乱七八糟的岳飞之死,居然有不明所以的反智人自以为是,乱跟风为秦桧和赵构洗地。
岳飞的死很简单,秦桧和赵构找金国割地求和,金国人开出的最重要一个条件就是岳飞必须死!
因为他们之前被岳飞打惨了。
所以后来岳飞就死了,赵构向金国称臣纳贡了。
辛弃疾没岳飞惨,但也不差多少,甚至连原因都别无二致。
因为辛弃疾一直谏言要北上收复失地,光复中原,不能不思进取,偏安享乐等着北方大军南下。
之后他在朝堂不断被冷遇、打压、排挤、随后到处外放,形同流放,辗转各地,最终郁郁而终。
在没骨头的南宋,有骨头的人下场都不好。
而想到这些,却让李长河对辛赞这人放心很多。
他在沦陷区虽然迫于生计在金国做官,但却不断教育自己孙子,最终还让他加入义军,带兵南下,其忠勇是可靠的,能力也不用怀疑。
不过李长河也有些心虚,毕竟抄了人家孙子的词去装逼,做贼心虚说的就是这种。
好在现在辛赞还很年轻,不像会有孙子的样子。
…
到腊月初,很多事情已经处理得差不多,每天和亲朋好友聚聚,到后山和秋儿、赵四、铁牛、祝融等人研究研究新产品,陪陪老婆们,日子又悠闲起来。
金国也怕了,腊月初,第一批石墨矿顺着水道南下,运抵开元城,动作十分迅速麻利。
王府已经没石墨好长时间了,之前一直用仓库里的储备,后来仓库里的也用光了,如今终于到货,众人欢呼雀跃。
李长河已经派出许多人在全国各地寻找各种矿脉,不过没个几年时间难有成效。
…
到腊月中旬,慢慢也出现一件怪事,很多外地人来拜会起芳,而且都备有珍贵重礼,看起来都是大户人家。
跟起芳交流之后才明白,原来是沿海各州的大族。
他们也怕了…
去年起芳奉他的命在沿海各州推行税赋改革,主要是出海收费,附带革新纳税制度,结果遭到这些地方大族和部分官员的一致反对和阻挠。
此举甚至让起芳处境危险,若非她也是上过战场的狠人,换个人只怕早顶不住,但最终改制试行也无疾而终。
李长河的新税收制度其实就是雍正的改革,他只是照搬。
雍正是李长河最喜欢的几个皇帝之一,也是一个真正为百姓考虑,想着分利于民的皇帝。
在他之前,中国赋税制度基本是按人交,有几个人交多少税。
可问题就在于,有的百姓家里有人,但是没地或者地少,有的大族家里良田万亩,却只用按家里人头交税,出现的情况可能是良田数万亩的豪绅大族,和普通没田没地的百姓交的税差不多。
这公平吗?
所以雍正要求“摊丁入亩”,交税按家里拥有的田亩算,田地越多交税越多,田地少的少交税,没田地的不交税,哪怕家里人再多也一样。
此举就更后世取消农业税,设一个工资最低限度,不过线的不用交税,过线的收入越高,交的税越多差不多一个道理。
既能大大减少底层人民负担,又能阻止大族豪门肆无忌惮的土地兼并,因为土地太多的话,光是交税也能交死你。
另外要求读书人也要和农民一样纳税,不能因为是读书人就搞特殊,八旗子弟往后不能靠国家白养,要自力更生。读书人交税,农民赋税就可以减少,八旗子弟自力更生,国库就不用加税。
雍正的改革可谓雄心勃勃,翻天覆地,是真正意义上的为底层争利,为此他不惜与满朝大多数大臣,无数豪绅大族和读书人作对。
读书人虽然没有枪杆子,却有笔杆子,掌握话语权,所以雍正被骂得最惨,骂得体无完肤,骂到他气得兴文字狱。
而另一方面,官员和地方豪绅勾结,阻碍他的改革,因为这改革就是赤裸裸的把蛋糕切出一大块,分给底层百姓,触动他们的利益。
最惨的是,文人士大夫掌握话语权,底层百姓又因为认知有限,根本不明白雍正的改革是为了他们,读书人骂,他们也就不明所以跟着骂,反正读书人有见识,他们说的肯定是对的。
想来也很悲哀,雍正劳累一生,劳累到壮年早逝,想尽办法,用尽手段与读书人作对,与八旗子弟作对,与官员豪绅作对,为的就是分利给底层百姓,阻止豪绅大族继续兼并土地。
结果却是被百姓骂得最惨的皇帝…
后来读书人说“康乾盛世”,特意把雍正剔除了。
后来他儿子乾隆,一上台把他的改革都废了,因为安逸,不用顶着各方压力,还能得好脸色。
(https://www.lw00.cc/1943/1943846/106824057.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cc。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