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 胖老头走了
1090年的上元节格外热闹,或者叫格外亮。花灯明显增多、增大,就连往年点不起太多花灯的佃户也在自家门口挂上一两盏,试图让天上的神多看两眼,保不齐明年的日子就能好过一些。
这种行为要是放在两年前非得让村民们骂死,臭嘚瑟什么啊,整宿点灯熬蜡日子还过不过了!
但今年例外,连续两年大丰收,一家人的吃喝终于不再是难题。古人不是说过饱暖思那啥嘛,在还没达到饱暖之前搞点小娱乐也是天性。
其实光是手里有两个闲钱也不至于让穷苦人家这么大手大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有了代替蜡烛的灯油。
以前也有灯油,不过那玩意烧起来黑烟滚滚、味道呛人、还不怎么亮。蜡烛倒是没有黑烟也没有怪味儿,可蜡烛太贵了百姓们真点不起。
也不知道是谁搞来的新灯油,价格和旧灯油差不多,亮度却和蜡烛相仿,且没有黑烟和异味儿。这下百姓不光能买点回家用,还能奢侈一次,也像城里人一样让花灯整夜点亮。
百姓们给它起了个神秘的名字,海油。有人说是从海水里熬出来的,因为它总是坐着大海船抵达港口,打开罐子之后会呈现出一种清澈的蓝青,很像海水的颜色。
身处扬子镇的大宋凉王今年也一反常态,阖府上下几十口子全部高调加入了狂欢的人群,三个尚在襁褓里的小婴儿也被抱上了灯船,沿着漕河在扬州城附近乱窜。
啥叫灯船呢,这又是洪涛的发明。他觉得去街道上仰着脖子看灯挺傻的,长公主又不好太亲民,那会引来拥堵,干脆还是来个花灯游行吧。
用花灯把训练舰装饰一下,前后左右包括桅杆都挂上,不升帆改用撑篙,慢慢沿着漕河溜达。这样既能欣赏扬州城内的节日美景,又能让长公主不至于太靠近人群,还可以让百姓欣赏一下自己的创意。
穿越人士有时候小小的创意就会引领时尚,扬州城的官宦士绅觉得这样很好玩,干脆也把自家的船只临时挂上花灯跟在凉王的大船后面沾沾光。
灯船越多场面越热闹,越热闹就招来更多灯船加入,最后连青楼的花船都赶来凑热闹了,在运河上形成了一条几里长的灯火长龙,引来两岸无数民众驻足观看,场面很是壮观。
可也引来了一点小麻烦,有几艘船由于装扮的比较仓促,花灯没固定好,不慎引燃了帆具。带着油脂的帆具很快就把桅杆烧成了大火把,火焰窜起十几米高。
但这些小意外丝毫没有减弱大家的兴致,反倒招致了热烈的欢呼。百姓们朴素的觉得烧的越旺越好,象征着今年是个兴旺年!至于说落水狗一般冻得哆哆嗦嗦的船主人一家,无视吧,扫兴的玩意,大过节少提。
只可惜百姓的祈祷声太弱,贡品也比较寒酸,天上的诸神有点不屑一顾,通常也就很少灵验。
正月还没出朝廷就有噩耗传来:大宋知制诰、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门下侍中事、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二百户食实封九百户、赐紫金鱼袋,司马光挂了,享年七十一岁。
胖老头操劳了一生,拼了命的想保持政策稳定不变,维持住士大夫阶层的既得利益,最好也让国家随之富强。
可惜他熬过了神宗皇帝和王诜的犀利组合,又联合了政敌王安石的新党,还顶住了来势汹汹的后起之秀章惇和苏轼,不能说没有成绩,但最终还是输给了时间,带着满腹不甘和忧虑撒手人寰。
“忠于君王、畏天爱民、恭俭正直、取信于人,守祖宗法度。”
中国古人讲究盖棺定论,也就是说人死了之后才好评价,这二十一个字就是洪涛送给司马光的盖棺定论。
前面十六个字充满褒奖,是对司马光个人品行的肯定。不管是不是政敌,洪涛对司马光的为人还是表示钦佩的。要是他做事也和自己一样没底线且不择手段,自己根本就没机会推行新政。
另外这个胖老头一生节俭奉公,对物质需求并不高,也确实想把国家治理好。虽然效果并不怎么样,也称得上兢兢业业。
后面这五个字听上去像表扬,实际上是批评。世界每天都在变化,可谓日新月异,而人却总守着固定不变的法度当行为准则,说轻点是无能,说重了就是愚蠢。
司马光的死对朝堂的政治格局影响很大,加上之前的文彦博和吕公著重病卧床,旧党三个大佬相继倒下,一时间有点群龙无首的意思,基本也就宣告了一个政治时代的结束。
现在王安石依旧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是正相之一。门下侍郎章惇、中书侍郎刘挚、苏颂和苏轼分任尚书左、右丞。
在这五个人里只剩刘挚还高举维护祖宗法度的大旗,但他和王安石一向是死对头。现在没有司马光在两个人中间充当缓冲带和粘合剂,这两位会不会直接打起来都很难讲。
苏颂这个人比较有意思,据说他正在主持修建一座水力计时系统,要把天文、天象和报时结合到一起。如果真可行的话,他至少得精通数学、天文学,并了解一部分物理常识以及机械常识。
除此之外他还是个很有成就的医生和诗人,曾经编纂过《图经本草》一书,也写过很多诗词。当年他也是驸马府的宾客之一,想必文学水平不会差。在这方面他有点像沈括,不是个纯粹的政治家,更像技术官僚。
实际上苏颂确实不是保守派也不是改革派,更像务实派,谁的主张合理他就支持谁。当年就是因为死活不让王安石的学生升职而被贬,后来参加了神宗皇帝授意的官制改革,才重新获得皇帝的好感。
结果一转脸他又上书皇帝,话里话外埋怨皇帝给寺院乱赐匾额、乱发度牒,并建议少审批点寺庙,少加重人民的负担。
赵颢恐怕就是看中了他不结党、不入派的特点才委以重任,说白了就是往领导班子里掺沙子,在改革派和保守派中间增加个变数,让两边谁也不能占据太大优势。这和洪涛在济州岛上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全是在玩权利制衡。
原本的权利中枢里保守派势力是占优的,可是随着司马光去世,保守派与改革派之间的力量对比好像偏向了改革派,让谁来填补司马光离开的空缺就是个很微妙的问题了。
“山雨欲来风满楼啊……”谁会接任司马光的丞相一职洪涛猜不出来,但他觉得赵颢能选择的余地也不怎么大。
当年反对自己登基、主张让六皇子赵佣继位的大臣肯定不会获得重用,这一点是板上钉钉的,否则拥趸者就会大失所望,所以一下子就少了近三分一的人选。
当年被神宗皇帝重用并且积极支持改革的那一批臣子也不好提拔,有资格当正相的名单里又得划去几个。
王安石的拥趸不能用,章惇和苏轼的跟随者也不能用,保守派里能与王安石对抗的几乎没有,总不能随便找个人上来凑数,然后变成王安石的应声虫,那样也不符合赵颢的利益。
所以吧,洪涛觉得这位刚刚把屁股坐稳的皇帝怕是要剑走偏锋了,他会提拔一位能效忠皇帝的新人进入中枢,哪怕不能直接当正相,来个副相混混资历也很有必要。
目前皇帝要打压王安石和司马光所代表的保守派势力,同时也不能让章惇和苏轼所代表的改革派势力太壮大,这本来就是用来制衡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手段,总不能送走一头狼再迎来一头虎。
现在保守派势力受到了极大削弱,改革派马上也就要得不到皇帝支持了,鸟尽弓藏嘛。
不过洪涛觉得赵颢还是低估了北宋士大夫们为了实现个人理念而奋不顾身的劲头儿,章惇和苏轼的主张吸引了很多中青年官员的加入,这两年声势一天比一天壮大,不是谁说制止就能马上制止的。
随着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相继退出了政治舞台,他们的一大批追随者也都行将暮年,早就没有了当年的意气风发和精力充沛,和这些新生力量斗不动了。
就算王安石还很强势,但他也只比司马光小三岁。年龄这个玩意是追随者押宝的一个重要属性,你都快不成了,面对的又是一群正值政治生命最旺盛期的敌手,值得追随的远景立马暗淡了不少。
只要王安石和保守派不能全面碾压改革派,那朝堂里就会陷入愈演愈烈的权力之争。双方谁也不想束手待毙,可谁又都不能一击致命。
此时突然又发现一股新生力量冲进来打算拉偏手捡便宜,王安石和章惇又不是新手,岂会不清楚皇帝的用意。结果很可能变成三国杀甚至四角博弈,到底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https://www.lw00.cc/1734/1734366/433439250.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cc。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