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节 大明的悲哀
第一卷风起于飘萍之末
明朝实行保甲制,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为十户之长,叫里长。
十里为一甲,十个里长每年轮流担任一年,叫甲首。
虽然在明中后期,地方乡绅势力兴起,地位有所下降。但在地方的管理上,里长、甲首负有重要作用。
例如地方上田地、荒山交易,聘请雇工等,需要里长或甲首从县衙领来契书作为交易凭证,并且负责监督,事后出了问题也要他负责。
秦家村的现任里长叫秦老三,如果认真算起来还是秦浩明的表叔。
看见秀才公亲自上门造访,顿觉心有荣焉。吩咐家中婆子端茶倒水,自己回里屋换身衣服见客。
贵客上门,自己一副农人打扮,倒显得寒碜,不是待客之道。
“劳您久等,贤侄尚请见谅,不知找三叔何事?”
秦老三换了一件六成新的直裰,腰板也直了一些。可能是当了甲长的缘故,平常跟县衙小史多有接触,讲话不像其他农人那样直白。
“三叔精神!”
秦浩明先称赞一句,随即开口继续说道:“却是想劳烦三叔帮忙两件事情:一,甲字仓库附近的荒山小侄想买下来。二,最近雇用了几户人家作为佃农。”
秦浩明一点、二点直接说清楚,没有云雾缭绕,天气如何之类的话。
“贤侄,三叔说句公道话。这些年,秦家真的对您多有亏欠,甲字仓库附近的荒山休提买字,三叔燥得慌!当初原本就是秦老爷留下。老夫今日在此表个态,明日就到县衙找书吏办户帖。至于雇佣几个佃农,到时一并办理即可。”
秦老三大包大揽把事情包在自己身上,倒也有份魄力。
“那小侄就先行谢过三叔援手之情,铭记在心。”
秦浩明闻言心喜,花钱的地方海了去,能省一分是一分。能够一分钱不花,白得三十几亩山地,傻子才去矫情。所以说人际关系要搞好,才能利人利己。
他主要是想把附近的山场连成一片,变成私人区,今后可以名正言顺避免其他人窥探。在目前的情况下,小心谨慎点无大错。
“当不得秀才公感谢,举手之劳,理应如此。”
秦老三满脸的皱纹仿佛全部绽放,人也年轻好几岁。
与他打交道的多是村野匹夫,便是县衙的小吏,也多是粗鄙不堪之辈,那如秀才公这般斯斯文文。
原来的秦秀才生人勿近,众人虽想亲近,也唯之奈何。
许是长大成人的缘故,明晓事理,却也是秦家村之福。
欺老不欺少,此话言之有理!
秦家少爷重阳节在临浦县城的表现和对秦向天说的话,早已经传遍秦家村。
十几天过去了,号称临浦县城没有他秦向天办不成的事,县衙上下都熟络,在秦家村一贯牛逼哄哄的秦典吏也拿秀才公无可奈何。
两人之间的过节,秦家村村民都知晓,也明白其中的门门道道。
乡下人怕事也惹不起事,要斗他们斗,咱们掺和不起。19岁的生员,还是临浦案首,整个建宁府几千读书人才一个,不是文曲星君是什么?
要是大比高中,那就是举人老爷,甚至更近一步成为进士,那就是官老爷。试问,一个无品无阶的秦典吏如何跟官家老爷斗?
所以趁此机会结个善缘,是秦老三秦甲长和秦家村村民内心最朴实的想法。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这个年代颇为平常。作为秦家村村民,存在这样的想法再正常不过,这也是秦老三之所以敢大包大揽的原因。
“贤侄,为叔倚老卖老问一句,既然有闲钱买荒山,何不买点水田和旱田?剩下的再让乡亲们投献,免些税赋,总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您不也多少有点收成?总不至于白白浪费不是。”
秦老三趁热打铁,提出秦家村村民藏在心里的话。
秦家自从秦老爷过世,再无秦家子弟出仕,家族早已衰弱许久。
唯有秦浩明高中秀才,却因为过往瓜葛,白白让80亩免税田赋浪费,这如何让土里刨食的村民不感到痛惜。
“现在民田少,都是官田,所以小侄目前没有打算买田。倒是这80亩投献……”
秦浩明说到这里,沉吟片刻,斟酌言辞。
“三叔了解,现在除了自己开荒,官田已经没有多少人种。”
秦老三接过秦浩明的话说道。
大明民田税轻,而民田绝大多数为地主官僚所兼并占有,所以于大地主有利。而官田税重,则于佃种官田的农民不利。
“您看可否这样,三叔来安排,四六分成。左右是费些劳力而已,于双方都有利。”
秦老三倒是实诚,没有按照现实的传统三七开,看见秦浩明说道投献就没有下文,以为秀才公脸薄,不屑言利,主动加了一成给对方。
“不,三叔误会。小侄是想不要银两,能否以谷物代替,何况80亩税赋也没有多少银两。”
秦浩明急忙开口分辨。
英宗正统元年规定:全国税粮实行折银缴纳,粮四石折银一两解京,称为金花银,以为永例,开始了田赋以银缴纳的变革。
“贤侄切莫小瞧这些税赋银两呢,这里面门道可多了,为叔给您略说一二。”
秦老三既然存了结交之心,怕秦浩明年少,不懂其中关节之处,自然是知无不言。
明代仕宦和缙绅之家享有免役特权,无优免特权的地主和农民常将自己的田地寄在这些人家的名下,以逃避赋役,称“诡寄”。
一些大地主还将田产零星分附于亲邻、佃仆等户名下,以逃避差徭,称“花分”。
将田产请托缙绅冒认他们名下,以减轻赋役,称“投献”。
……
现在的秦浩明就属于缙绅,按秦老三的说法,找些关系上下打点一番,里里外外可以把粮赋优免几近三倍。
秦浩明听完目瞪口呆瞠目结舌,他实在不知道说些什么好。
脑海里盘旋的却是崇祯在最后一次召见阁臣时悲叹: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
最后崇祯帝登上煤山自缢殉国而死,忠于“社稷亡,君王死”。
当然,崇祯待大臣不薄秦浩明相信或许有些疑义,毕竟这位老兄也不是省油的灯。
崇祯做了十七年皇帝,一共杀了两个首辅大臣,撤换了五十个内阁大学士。
另外还撤换了十四个兵部尚书,而且这被撤掉的十四位,还都是正经八百的兵部尚书,仅仅只加兵部尚书衔的还没计算在内。
这十四人里,其中有九个被治了重罪:斩首者一人,治死者一人,自杀三人,下狱两人,革职查办两人。
刑部尚书,前后撤换了十七人。处死或被逼自杀的督师、总督,包括袁崇焕在内合计有十一人,如蓟辽总督刘策,漕运总督杨一鹏,督师熊文灿……
可以说崇祯和朝臣早已经离心离德,但是大明王朝真的对文人不薄啊!
自己只是一个生员,连官员都不是,却可以享受如此待遇。那么举人、进士、朝中衮衮诸公,又将如何呢?
人心不足蛇吞象,正是文人和官僚阶级,垄断了社会财富,导致底层老百姓赤贫,国家财政赤字。
所以说,是他们联手将明朝汉人的江山送给了开历史倒车的鞑子。
这种行为无疑是直接断送了明朝的江山,说什么藏富于民,但是却把财富都塞进了自己的腰包。
“贤侄,贤侄……不行就算了。”
秦老三看见秀才公听了自己的话,仿佛失神落魄般,以为年轻士子多半看不惯此等丑恶现象,等年纪大了,自然会明白生活的不易。
“不好意思,刚刚走神了。”
秦浩明朝秦甲长歉然一笑,“非常感谢三叔的指点,浩明受教。具体的事情你和小云谈就好,告辞!”
大明已经烂到骨髓,自己没有必要矫情。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其实这样也不错,修修补补不如打破重建。只是大明有点悲哀,优待天下士子文人,却遭到他们的抛弃!
————
感谢阿杰阿轩阿心的打赏,不胜感激!感谢书友们的大力支持,晚六点前还有一章。故土难离敬上!
(https://www.lw00.cc/1706/1706638/334346553.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cc。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cc